5.1.4 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6~77 页例 1、例 2、例 3,教材第 77 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77~78 页练习十九第 1~5题。 教学提示:这部分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议一议”对方程概念、等式性质整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回忆和思考,并结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

|
5.1.4 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6~77 页例 1、例 2、例 3,教材第 77 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77~78 页练习十九第 1~5题。 教学提示:这部分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议一议”对方程概念、等式性质整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回忆和思考,并结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
5.1.3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2页例 1、例 2,教材的 73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74~75页练习十八第 1~6题。 教学提示: 例 1 是对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的复习,旨在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在交流时,重点应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算法及计算时是如何思考的。注意:“算一算”是对整数估算、
5.1.2 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7页例 3,教材的 68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69~70页练习十七第 9~10题。 教学提示:例 3是对因数和倍数知识的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是:能在 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在 100 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
5.1.1 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5~67页例 1、例 2,教材第 66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69页练习十七第 1~5题。 教学提示:数的认识需要整理的内容包括: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性质、数的关系及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等。对整数概念的整理,可以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举例什么是整数→结合具体的数复习整数的读法和写法→结合数的组成复习
综合与实践——农田收入测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4页综合与实践——农田收入测算。 教学提示:本综合与实践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从类别上分它属于以解决问题为主的综合与实践。解决本活动中的问题主要用到数与代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及空间与图形中圆柱体积计算等知识。所以,通过本综合应用的教学,可以在使学生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理解的同
2.2 统计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9~60页例 1,教材的 60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 60~62页练习十六第 1~4题。 教学提示:本节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并不是过去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稍复杂的统计问题。教科书设计了如下情景图:情景图呈现的是六年级学生毕业前讨论如何回顾六年成长变化情况的事件。教科书这样安排,很自然地引出综合统计活动内
4.2 扇形统计图的应用项目 内 容1.下图是某汽车销售员 2013 年上半年汽车销售情况统计图。销售员在哪个月的汽车销量最大? 2.上面的折线统计图可以做成扇形统计图吗?3.读教材第 56 页例 2。分析与解答:(1)靠山村“退耕还林”前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到 2011 年底占总面积的( )%,说明耕地面积( )了(填“增加”或“减少”)。(2)根据总量和百分率,求 201
4.1.2 扇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6页例 2,第 57页课堂活动第 2题及教科书第 58页练习十五第 3~5题。 教学提示: 教学例 2时,要突出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认真观察统计图,全面获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取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问题解决
4.1.1 扇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5~56 页例 1,教材的 56~57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及教材第 57 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提示: 教学例 1时,可先引导学生开展“我最喜好的颜色”调查,以便把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班上真实的素材,从而增强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收集填写统计表中的数据时要注意两点:一要突出全班总人数;二是喜好各种颜色的人数
反比例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温故互查: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