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2 速度计算类问题1.速度公式及其变形(1)速度公式:v=s/t(2)变形公式:s=vt,t=s/v 2.常用单位及其换算(1)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 (2)长度、路程单位换算: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3)速度单位换算:1km/h=5/18m/s, 1m/s=3.6km/h3.利用速度公式解决计算题时思维方法

|
专题 02 速度计算类问题1.速度公式及其变形(1)速度公式:v=s/t(2)变形公式:s=vt,t=s/v 2.常用单位及其换算(1)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 (2)长度、路程单位换算: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3)速度单位换算:1km/h=5/18m/s, 1m/s=3.6km/h3.利用速度公式解决计算题时思维方法
专题 01 声现象问题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 20-20000 次/秒之间。(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
【精讲知识点 1】名著考查形式中考考查的形式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哪种考查形式,其实质都离不开对名著的作者、作品、主要内容、典型情节(重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艺术特色、启示或感受等的考查。只要我们平时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即可。【精讲知识点 2】名著阅读积累1.初中必读名著及自主阅读推荐名著如下表:初中
【精讲知识点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体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侧重于探究知识间的规律、学科间的因果联系点,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探究性、灵活性的特点。【精讲知识点 2】综合性学习考查形式综合性学习考查形式一般有:材料探究、活动设计、口语交际、拟写、仿写、对联、应用文写作、提建议谈看法等。这里精讲解析一下中考最常见的几种考查形式。【典例精析 技法点拨】考点
1 / 3无机化学的学习纲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六讲 微观粒子的特殊联结 ——化学键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电子式:为方便起见,我们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化学用语: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1.氟化钾 2.氧
【精讲知识点 1】文学文化常识考查形式中考考查的形式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近几年中考常将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结合起来考查。无论是哪种考查形式,其实质都离不开对对作家、作品、时代等的考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对课内文章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即可。建议可按作者朝代(国别)、作品体裁、作品风格(内容)等分类整理。注意掌握重要作家、作品、时代、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注意积累风土人情常识。【精讲知识点
1 / 3无机化学的学习纲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五讲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应用任务一:任务二: 2 / 3综合应用:1、下列有关碱金属铯(Cs)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铯不与水反应 B、氯化铯易溶于水C、在钠、钾、铯三种元素中,铯的熔点最高 D、氢氧化铯溶于水显酸性2、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 / 3无机化学的学习纲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讲 结构决定性质——元素周期律请选取 1-18 号元素的相关数据,完成以下任务:1.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直方图。 2.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2 / 33.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常见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为纵坐标,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折
1 / 2无机化学的学习纲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讲 元素家族的排兵布阵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思考:1、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2、元素周期表中有哪些标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按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将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各种元素,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将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
1 / 2无机化学的学习纲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讲 探秘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结构复习:1、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 118,中子数为 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A、57 B、47 C、61 D、2932、已知某原子的质量数和核内中子数,仅此不能确定A、该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