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中学2020高二(上)生物开学测试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东阳中学2020高二(上)生物开学测试试题(含解析),浙江省,东阳中学,莲山课件.

河北省雄安新区博奥高级中学2020高二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至少有(    )

A. 152、152 B. 151、151 C. 1、1 D. 2、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化学式-NH-CO-表示。

在蛋白质分子合成过程中: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详解】由于在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所以在一条共有肽键151个的多肽链中,-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各有1个。

故选:C。

 

2.下列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B. 亲本之中一定有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C. 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根据概念可知,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A错误;亲本的表现型可以都是显性、可以都是隐性、也可以是一显一隐,B错误;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但不一定是纯合体,C正确;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只是研究其中一对相对性状,D错误。

 

3. 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是由下列哪一项来决定的 ( )

A. 亲本的基因型 B. 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 隐性个体的配子 D. 显性基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是由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决定的,故本题选B。

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分离定律的实质。

 

4.在豚鼠中,黑色皮毛对白色皮毛为显性。如果一对杂合的黑毛豚鼠交配,一胎产下4仔,此4仔的性状表现可能是(    )

①全部黑色  ②3黑1白  ③1黑3白  ④全部白色

A. ②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家猫的毛色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用A、a表示),黑色杂合子雌雄猫交配,即Aa×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白色=3:1。据此答题。

【详解】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此这四只小猫的毛色①全部黑色、②3黑1白、③1黑3白、④全部白色都有可能。

故选:D。

 

5.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其中一定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详解】

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不能确定是精子形成过程还是卵细胞形成过程,故A错误;B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平分应是形成精子的过程,故B错误。C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有可能是形成精子过程也有可能是形成卵细胞的过程,故C错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平分,故D图一定是形成卵细胞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D。

 

6.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机理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1的表现型是白色 B. F2中黄色:白色=3:13

C. 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D. 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均为白色。AABB与aab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白色,A正确;AaBb自交,后代黄色A_bb的比例为3/4×1/4=3/16,则后代黄色:白色=3:13,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黄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C正确;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3×3-2=7种,D错误。

 

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杂合子自交,后代符合,是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不是实质,A错误;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B错误;

C、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8. 下图是同种生物的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个体杂交可得到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的子代

 

A. 图①、图④ B. 图③、图④ C. 图②、图③ D. 图①、图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2对基因分开讨论可分别推出:AaBb×AAbb后代中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A错误;Aabb×AAbb后代中1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B错误;AABb×Aabb后代中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C错误;AaBb×AABb后代中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D正确。

 

9.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杂合子自交,后代符合,是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不是实质,A错误;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B错误;

C、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8 B. 7/8 C. 7/16 D. 3/8

【答案】C

【解析】

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3/8=7/16,A、B、 D三项均错误, C项正确。

 

11.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指

A. 完成了豌豆的正、反交实验 B. 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C. 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D. 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通过豌豆的正、反交实验,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项错误;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解释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项错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即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C项正确;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豌豆杂交试验,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操作是人工去雄

B. 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C. ②操作是人工授粉

D. 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答案】B

【解析】

①操作是人工去雄,A正确;、①和②的操作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去掉雄蕊,人工异花授粉应在花粉成熟后,B错误;、②操作是人工授粉,C正确;、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以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

【名师点睛】 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3、据图示可知,①操作是人工去雄,②操作是人工授粉.

 

1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 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F2中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F1是黄色圆粒双杂合体.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C正确;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14.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含四个染色单体 B.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交叉互换 D. 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A正确;

B、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只有复制后并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能形成四分体,D错误。

故选:D。

 

15.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可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③ B. ②⑤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所以,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④。

故选:C。

 

16.某生物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

A. 42,84,84 B. 84,42,84 C. 84,42,42 D. 42,42,8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生要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的规律性解答本题。题中提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考生要抓住本时期染色体数目不变,但是完成了染色体复制。

【详解】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1对复制完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1个四分体,该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故原始生殖细胞含42个染色体,能形成21个四分体,有42条染色体,84条染色单体,84个DNA。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7.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 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D. 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是DNA,A错误;

B、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C错误;

D、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均是DNA,D错误。

故选:B。

 

18.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时,采用了哪项与艾弗里不同的实验手段    

A. 物质提取 B. 细菌的培养

C. 同位素标记 D. 细菌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和蔡斯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离心技术等,因此同位素标记技术是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究DNA是遗传物质时采用的与艾弗里不同的技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由表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基长菌情况

R

蛋白质

R

R

荚膜多糖

R

R

DNA

R型、S

R

DNA(经DNAR型处理)

R

 

 

A. 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 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 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 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

B、表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B错误;

C③和④形成对照,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正确;

D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0.对如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

B. 对图乙代表的生物测交,其后代中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0

C. 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DNA数均为8条

D. 图丁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图中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自由组合;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丁图中第二代中婚配男女患病,而女儿正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图甲含有的性染色体为X、Y,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图,A正确;图乙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生物(AaDd)测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0,B正确;图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C正确;据图分析,父母患病而女儿正常,说明丁图家系中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减数分裂、有丝分裂、遗传病方式判断的相关知识,能够根据“有中生无病的女儿”判断丁图中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1.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其中的一条链上有20个腺嘌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2004

B. 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1:2:3:4

C. 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80个

D. 另一条链上有40个腺嘌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链DNA中A=T、C=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相关的计算。

【详解】计算可知,A+T=400×30%=120个,则A=T=60个,故C=G=140个,该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少于2004种, A错误;该DNA分子中A:T:C:G=3:3:7:7,B错误;该DNA复制2次,需要消耗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是:(22-1×140=520个,C错误;一条链上有20个A,则另一条链上有60-20=40个,D正确。故选D。

 

2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遗传密码

B. 遗传密码由DNA传递到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

C. 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可形成许多个不同的RNA分子

D. 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只能使一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种氨基酸由一至多种遗传密码决定A错误;

B、遗传密码在mRNA上,B错误;

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通过转录形成多种不同的mRNA分子,C正确;

D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能使一个或多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D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真核细胞中rRNA有61种

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包括tRNA、rRNA和mRNA,A正确;

B、不同的RNA由不同的基因转录而来,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真核细胞中tRNA有61种,C错误;

D、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故选:C。

 

24.密码子简并性对生物体生存发展的意义是    (    )

A. 使少量的基因控制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B. 使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C. 简并的密码子对应相同的反密码子

D. 增强容错性,保证翻译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做密码子的简并性。

【详解】密码子简并性对生物体生存发展的意义是增强容错性,当转录形成的mRNA上某个密码子出现差错时,其对应的氨基酸可能不变,同时也可保证翻译速度。

故选D。

 

25.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及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B.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莲山课件.

C. 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一般都长得弱小,都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比较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

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详解】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正确;

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比较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D正确。

故选:C。

 

26.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A. 使染色体再次复制

B. 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 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答案】C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细胞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有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27.下列细胞分裂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⑤

【答案】C

【解析】

每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据此可推知:图①②③④⑤中分别含有2个、4个、1个、2个和1个染色体组。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28.质粒之所以能做基因工程的载体,是由于它

A. 含蛋白质,从而能完成生命活动 B. 能够自我复制,且能保持连续性

C. RNA,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 具有环状结构,能够携带目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AC、质粒是一种小型环状DNA分子,不含蛋白质,AC错误;

B、质粒能在宿主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而保持连续性,B正确;

D、质粒具有环状结构,能够携带目的基因,不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必备条件,如原核生物的拟核也是环状结构,也能携带基因,但一般不作为运载体,D错误。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点睛:对于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29.在基因工程中,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中,一般需使用(   )

A. 同种限制酶 B. 两种限制酶 C. 同种连接酶 D. 两种连接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详解】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后形成的黏性末端,只有存在互补序列才能连接形成重组DNA片段,欲获得存在互补碱基序列的黏性末端一般需使用同种限制酶切割。
故选:A。

 

30.如图表示用某种二倍体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通过Ⅰ、Ⅱ过程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步骤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 通过步骤Ⅲ和V培育得到⑤的育种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③培育出的⑥含八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Ⅳ表示多倍体育种,据此分析。

【详解】A. 步骤Ⅰ和Ⅱ分别是杂交和自交,通过该过程培育出⑤的过程是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 图中Ⅰ、Ⅲ、Ⅴ步骤获得⑤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中由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步骤Ⅲ是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

C. 图中Ⅰ、Ⅲ、Ⅴ步骤获得⑤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 ③是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品种⑥为四倍体,含四个染色体组,D错误。

 

31.关于如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的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中

B. a、b、c、d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 b、d均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D. b、c、d均有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分析题图:a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b为蓝藻,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为酵母菌,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为叶肉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详解】A、a、b、c、d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它们均在DNA中储存遗传信息,A正确;

B、a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b为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

D、b为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D错误。

故选A。

 

32. 下列有关蛋白质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质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B. 抗体蛋白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都起作用

C. 人体蛋白类激素都可以起到信息分子的作用

D. 蛋白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中蛋白质覆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A错误;抗体作为分泌蛋白,在细胞外液中起作用,B错误;人类蛋白类激素都可以起到信息分子的作用,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C正确;蛋白质是大分子,以胞吞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名师点睛】蛋白质生命获得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具有众多的功能,如催化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参与构成生物膜等。

 

33.如图表示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操作过程,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①视野中的图像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

B. 利用图①视野中的图像,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

C. 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

D. 图②中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将镜筒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图形可知,图①视野中的细胞数量较多,体积较小,因此图像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A正确;图①中分裂期的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侧,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B正确;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放大倍数升高,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C正确;图②中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的过程中,不可以将镜筒升高,D错误。

【点睛】1.考查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和物像移动规律: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若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移动规律:向偏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或同向移动。

2.

 

 

34.将一洋葱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②大量吸水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④大量失水⑤质壁分离又自动复原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具有大液泡的生活状态的细胞、原生质层内外有浓度差,死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和细胞内外没有浓度差的细胞都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

【详解】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①正确;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KNO3)溶液中,细胞应该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小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同样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③正确;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则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质壁分离,④错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在浓度大于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又由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最终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硝酸钾溶液,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又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⑤正确。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⑤,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理解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KNO3溶液中先会发生质壁分离,后来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35.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乳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 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C. 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 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

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A错误。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B错误。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胰岛素基因转录的产生是在胰岛B细胞的细胞核,D正确。

 

36.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①④表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详解】A、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A正确;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③④,真核细胞中过程②只能发生在线粒体中,故B错误;

C、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二、三两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故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故D正确。

故选B。

 

37. 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 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

B、同位素示踪法即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B正确;

C、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C正确;

D、凋亡蛋白Q属于大分子物质,若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会在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所以不能确定该蛋白质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比较


实质

遗传物质的变化

结果

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对机体有利

细胞衰老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

细胞凋亡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

对机体有利

细胞坏死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细胞走向死亡,同时伤害周围细胞,引发炎症等

对机体有害

细胞癌变

在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引发恶性肿瘤

对机体有害

 

 

38. 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 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

B、突变的形成并非自然选择导致,自然选择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异淘汰,B错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9. 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 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 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a中,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图b中,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详解】A、a图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b图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图a和图b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但一般不改变基因的数目,B错误;
C、基因重组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会引起性状的改变,C错误;
D、图a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重组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的区别,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据查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属于____________遗传;乙病属于____________遗传。

2)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Ⅰ-2产生含ab的卵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隐性 (2)AaXBY 1/4 (3)1/8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Ⅰ-1和Ⅰ-2正常,他们的女儿Ⅱ-7为甲病患者,儿子Ⅱ-6为乙病患者,据此可判断,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据此可进一步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综上分析并结合题意可知:Ⅰ-1的基因型是AaX BY;Ⅰ-2的基因型是AaXBXb,所以Ⅰ-2产生含ab(aXb)的卵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4。

(3)已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若只研究甲病,则Ⅱ-7的基因型为aa,Ⅱ-8的基因型为Aa,二者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几率是1/2Aa;若只研究乙病,则Ⅱ-7的基因型为XBXb,Ⅱ-8的基因型为XBY,二者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4XBY;综上分析,Ⅱ-7和Ⅱ-8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2×1/4=1/8。

【点睛】“程序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42.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母本是_____。在此实验中用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___种。 

(2)操作①叫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_____,其遗传因子组成为___,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___茎。 

(5)若要观察豌豆植株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至少需要到第___年对___代进行观察。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_____,所对应的基因型有_____,比例接近______。

【答案】    (1). 矮茎豌豆    (2). 高茎豌豆    (3). 纯    (4). 去雄    (5). 自然传粉    (6). 人工授粉    (7). 套袋处理    (8). 防止其他豌豆花粉干扰    (9). 子一    (10). Dd    (11). 高    (12). 三    (13). 子二    (14). 3∶1    (15). DD、Dd、dd    (16). 1∶2∶1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识记孟德尔对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假说),掌握孟德尔验证其假说的方法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套上纸袋2、分析题图:题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即矮茎植株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即高茎植株是接受花粉的植株。在此实验中用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纯种。

2)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是去雄,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然传粉之前进行。

3)操作②是人工授粉,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子一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高茎。

5)由于第一年获得子一代种子,第二年获得子二代的种子,若要观察豌豆植株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至少需要到第三年观察子二代的性状。若亲本皆为纯合子,则F1为杂合子(基因型为Dd),F1自交,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D_):矮茎(dd)=3:1;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1:2:1。

 

43.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此过程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等。

(2③表示________,合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通过________转移到细胞质中,穿过________层膜,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3)图中方框内的碱基应为________,对应的氨基酸应为________(赖氨酸密码子为AAA,苯丙氨酸密码子为UUU)。

(4)图中的氨基酸共对应________个密码子。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答案】    (1). 翻译    (2). 核糖体    (3). 酶和能量    (4). mRNA    (5). 细胞核    (6). 核孔    (7). 0    (8). 需要    (9). UUU    (10). 赖氨酸    (11). 7    (12). 从左到右  (5’→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翻译过程,其中①是氨基酸,②为tRNA③为mRNA④为核糖体。

【详解】(1)图示是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该过程需要的条件有: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酶、能量和tRNA,因此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酶和能量等。

(2③表示mRNA,其是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mRNA合成后通过核孔到细胞质中,因此穿过0层膜,需要能量。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图中方框内的碱基应为UUU;5的密码子是AAA,编码赖氨酸。

(4)图中的氨基酸共对应7个密码子。根据tRN A的移动方向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4.已知西瓜早熟(A)对晚熟(a)为显性,皮厚(B)对皮薄(b)为显性,沙瓤(C)对紧瓤(c)为显性,控制上述三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三个纯合的西瓜品种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进行下图所示的育种过程。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为获得早熟、皮薄、沙瓤的纯种西瓜,最好选用品种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杂交。

(2)图中________植株(填数字序号)能代表无子西瓜,该植物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获得⑦幼苗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与⑧植株相比,⑩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按图中所示的育种方案,④植株最不容易获得AAbbCC品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的⑥植株属于新物种,其单倍体________(填“可育““不可育”)。

【答案】    (1). 乙    (2). 丙    (3). ⑨    (4). 三    (5). 花药离体培养    (6). 均为纯合子    (7).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且产生有利变异频率较低    (8). 可育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①②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⑧表示杂交育种,③⑥表示多倍体育种,③

⑦⑩表示单倍体育种;⑤是二倍体,⑥是四倍体,两者杂交得到的⑨是三倍体。

【详解】(1)提供的三个纯合的西瓜品种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为获得早熟、皮薄、沙瓢的纯种西瓜(AAbbCC),最好选用品种乙和丙进行杂交。

(2)无子西瓜为三倍体,是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获得的,因此图中⑨植株能代表无子西瓜。

(3)获得⑦幼苗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将花药培养为单倍体幼苗;⑤植株自交得到的⑧会发生性状分离,而单倍体育种的优点就是所得的后代全为纯合子,因此与⑧植株相比,⑩植株的特点是均为纯合子,所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按图中所示的育种方案,④植株最不容易获得AAbbCC品种,原因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且产生有利变异频率较低。

(5)图中的⑥植株属于新物种,由于该植物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因此其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其单倍体可育。

【点睛】本题考查了育种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优缺点等,并结合题图信息判断各步骤的操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45.自然界中的生物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两大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该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图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中结构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其自身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将A放入0.3 mol/L的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的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    (1). A无中心体    (2). 大液泡、叶绿体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4). D    (5). 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6). 核糖体    (7). 自由扩散    (8).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与联系,分析题图可知A为高等植物细胞,B为低等植物细胞,C为原核生物,D是病毒。

【详解】(1)题图A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无中心体;B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该细胞表示低等植物细胞。因此,A与B相比,主要区别是A无中心体。
2)若A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该有的结构是大液泡、叶绿体;B图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

(3)分析图解可知,A、B、C均具有细胞结构;而D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能独立合成自身蛋白质,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和原料合成其自身蛋白质。

(4)A、B为真核细胞,C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将A放入0.3 mol/L的KNO3溶液中,由于在高浓度溶液中,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植物细胞中运出,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K和NO3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A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最终导致A细胞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不断吸水,使A细胞的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点睛】植物细胞在硝酸钾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开始时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但细胞会吸收细胞外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后,细胞内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又会复原。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20高三(上)生物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黑龙江,鹤岗一中,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