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二):旅游地理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二):旅游地理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旅游地理,莲山课件.

专题十一区域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0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1 退

 

 

考查角度1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土地资源的退化

 

  (2019年全国)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第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第3,由前两题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由题干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可知,该地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

答案1.A2.D3.C

考查角度2

 

以河流水文特点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固定表土 减少径流 沉积泥沙 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第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强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冲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因此会影响下游河床的冲淤效果。第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1.A2.D3.C

考查角度3

 

以某区域沙丘水分变化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特征及生态保护

 

  (2016年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由材料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由材料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可知该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须人为干涉。

答案1.C2.B3.D

 

  1.水土流失问题

 

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

气候:多暴雨或降水强度大

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或抗侵蚀能力差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工程建设和开矿等

措施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2.荒漠化问题

 

类型与

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

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原因(以 土地沙漠化为 例)

自然

原因

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

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人为

原因

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续表)

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1.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

 

2.生态问题成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

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势起伏大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等

沙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续表)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

样性

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开发

 

  4.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 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分别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的大小并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解释其原因。

(3)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水土流失状况主要结合气候条件、植被、土壤、地形等综合因素分析。

答案(1)杨家沟水土流失较少。原因: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的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少。

董庄沟水土流失较多。原因: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多。

(2)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原因:在降水方面,年降水量较少,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

 (3)河流含沙量减少,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三角洲面积萎缩;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考点2湿 退

 

 

考查角度

 

以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形成的条件、湿地环境变化、湿地的保护

 

  (2018年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第(2),根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第(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可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则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则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1.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的生态效益

 

  3.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耕还湖、还沼泽、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具体如下所示:

 

 

 

 

 

 

 

 

 

 

  陕西冉家沟流域(35° 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读表,回答1~3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

(g/kg)

氮含量

(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孔隙度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三):环境环保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练习题(十三):环境环保 专题训练,高考地理复习,环境环保,莲山课件.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2.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3.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

解析1,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刺槐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该地区较为干冷,土壤较为干燥;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第2,读表可知,封山育林的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土壤侵蚀的减轻最为明显。第3,由上题分析可知,表中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为封山育林,森林植被的增加导致下渗量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抗旱涝能力。

答案1.B2.A3.C

下图所示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5.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4,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很大;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高山冰雪融水主要是补给河流,对沙漠区的植被影响不大。第5,由材料可知,该地稳定的积雪覆盖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可降低地面辐射;积雪覆盖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湿度升高,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不大。

答案4.C5.C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拉那河流量居南美洲第二,其河床基岩主要为坚硬的玄武岩,中上游瀑布密布,下游地势低洼。流经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河段的落差达150 m,建于此处的伊泰普水电站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所发电量由巴西与巴拉圭两国均分。巴拉那河水系是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国的重要水上通道,沿岸农作物丰富,盛产玉米、高粱和小麦。它承担着巴拉圭出口运输量的90%、阿根廷的30%。全河全年通航里程约为2698 km,远洋轮船可达离河口约为600 km的圣菲港。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图。

 

(1)分析巴拉那河下游沼泽的形成原因。

(2)说明巴拉那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3)简述修建伊泰普水电站带来的经济效益。

答案(1)流域内降水丰富,下游地区多条河流交汇,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床基岩坚硬,地表水不易下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河面宽广,水量大;河流通航里程长;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泥沙淤积量小;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产量大,航运需求量大。

(3)为巴西和巴拉圭两国提供充足电力;发展库区养殖;形成新的景点,发展旅游业;提高上游河段的航运能力;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02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考查角度1

 

结合纯碱式工业发展,考查其原料形成条件及纯碱工业发展条件

 

  (2018年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 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如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2)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区域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考查考生根据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及区域认知的能力。第(1),结合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由图可知,索瓦附近分布大量盐沼,可就地取材,原料丰富;这里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读图可知,索瓦距离首都哈博罗内较远,附近城镇少,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较远;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第(2)题为开放式试题,选择一个观点回答即可。若同意关闭,则结合材料信息,从距离市场(南非)较远、技术落后、处于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也可结合环境效益回答;若不同意关闭,主要从当地经济发展角度来作答,纯碱厂作为当地民族工业,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保障就业。

答案(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2)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或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考查角度2

 

以我国山西能源基地为背景,考查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全国)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2014年已形成4000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组以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考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第(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的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炭资源丰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靠近煤炭基地,公路交通较顺畅,运输成本低,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和地方经济收益,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第(2),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可以推知其冶炼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第(3),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工具在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等方面分析。第(4),通过对比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可知,企业的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并治理污染。由于生产集中,运输量大、线路少,为修建铁路专用线提供了条件。采用封闭式运输,可进一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答案(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式运输。

考查角度3

 

以新型能源开发为背景,考查新能源的开发条件

 

  (2016年全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5,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1),审清题干要求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因此从风能与煤炭、风能与水能相比的突出优势角度回答。第(2),明确建设大型风电场需要的自然条件:一是丰富的风力资源,二是占用大量土地。结合图示可知,瓜州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有大面积的戈壁,可避免占用耕地。第(3),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小、基础设施不足、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第(4),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保障电网的稳定性,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建设热电站是为了保证电力输出的稳定。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70)。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势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1.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开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开采);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优先开采);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先开采)

(2)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能源资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基础好

拉动强

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

实行战略性转移。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3.新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1)能源储量多少。

(2)距消费市场远近。

(3)开发难度大小。

(4)开发技术高低。

(5)开发资金是否充裕和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等。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每年3000万吨的产能。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的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目前煤制油企业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原料。第2,一般来说,地表水匮乏的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该区域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第3,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由材料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可知,我国当前能源问题只是消费结构不合理,而不是能源不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为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因此煤制油产业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石油的压力,但不会减轻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我国当前为石油进口大国,而规划中到2020年前我国煤制油企业的市场能力每年只有3000万吨,因此我国没有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1.B2.A3.C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海水平均盐度为3.5%,地下卤水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山东省莱州湾沿岸(如图)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且卤水浓度高、埋藏浅。目前地下卤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通常是抽取地下卤水,直接提取溴,然后利用尾水进行晒盐,以盐为原料制纯碱等。近年莱州湾沿岸溴素厂不断增加,部分季节卤水提取溴后直接排入海中,浪费严重。

 

 

(1)分析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的形成原因。

(2)相对海水晒盐,说明利用地下卤水晒盐的优势。

(3)分析溴素厂不断增加可能给该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1),莱州湾沿岸地势低平,易受海水入侵;该地(部分季节)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沙层中的)海水经强烈的蒸发作用变浓,并下渗贮存,(泥沙沉积封盖)逐渐形成地下卤水资源。第(2),侧重于地下卤水晒盐海水晒盐相比的优势,由文字材料可知卤水盐度较海水高,晒盐需时较短;同时地下卤水因埋藏在地下,不易受地表污水影响,品质较高。第(3),由材料可知溴素厂的生产方式是抽取地下卤水,直接提取溴,随着工厂数量增多,过度抽取地下卤水,会导致地下卤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溴素厂采集卤水提取溴后直接将尾水排入海洋,会导致海水盐度升高,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大量的工厂企业排放污染物会加剧周边环境污染。

答案(1)莱州湾沿岸地势低平,易受海水入侵;该地(部分季节)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沙层中的)海水经强烈的蒸发作用变浓,并下渗贮存,(泥沙沉积封盖)逐渐形成地下卤水资源。

(2)卤水盐度较海水高,晒盐需时较短;地下卤水相对洁净,盐品质好(近海海水易受污染)

(3)过度抽取地下卤水,地下卤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下陷;大量制溴尾水直接入海,近海海水盐度升高,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渔业资源);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漂浮式水上光伏指在水塘、湖泊、水库、蓄水池等水体上建立的漂浮式光伏电站,硬件组成部分主要为光伏面板、汇流箱、逆变设备、变压器、集电线路、聚乙烯浮体架台等。漂浮式光伏电站在日本、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家早已经有了成功案例,但与陆地光伏相比,发展甚是缓慢。

材料二20171210,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淮南市地下开采造成的塌陷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该项目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上建设,20185月实现全部并网发电。

 

(1)与陆地光伏相比,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效率更高,试分析原因。

(2)说明淮南市水面漂浮光伏项目的建设产生的效益。

(3)与陆地光伏相比,简述漂浮式水上光伏发展缓慢的原因。

解析(1),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效率更高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来分析。相比陆地光伏,水上光伏漂浮在水面上,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作用,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水面开阔,避免了外界的影响,如山体、树林等对光伏组件的遮挡,太阳照射面积均匀且光照时间长;漂浮在水面上同时也能减少沙尘对光伏组件磨损的影响。第(2),光伏项目的建设所产生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来分析即可。生态效益:利用太阳能发电,节约煤炭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利用采煤沉陷区的水面发电,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光伏面板覆盖在水面上,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水中藻类繁殖,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社会经济效益:租赁闲置水面,出售电力,产生持续的经济收益;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可大量利用当地闲置劳动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第(3),漂浮式水上光伏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水上作业建设的难度大,水面对设施设备的要求高以及水面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风、水位变化、光照等)方面分析;另外光伏电站占地面积大,寻找面积广阔且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水域难度较大。人文条件主要从造价、资金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作用,可以抑制组件表面温度上升;水面灰尘少,位于水面的光伏面板受影响小;水面相对开阔,可有效避免山体、树林等对组件的遮挡,太阳照射面积均匀且光照时间长。

(2)生态效益:利用太阳能发电,节约煤炭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利用采煤沉陷区的水面发电,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光伏面板覆盖在水面上,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水中藻类繁殖,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社会经济效益:租赁闲置水面,出售电力,产生持续的经济收益;项目建设、日常维护和组件清洗大量利用当地闲置劳动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3)水上作业,施工难度大;设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选址要求高,场址宜选在面积较广无大规模航运、生态非敏感区等水域;不稳定因素多,大风、水位变化、光照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工程造价高,投入资金多,发电成本高。

 

一、选择题

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读图表,回答1~2题。

 

实验组

实验甲

实验乙

实验丙

实验丁

坡面坡度

15°

25°

15°

25°

降水强度

2 mm/h

2 mm/h

1 mm/h

1 mm/h

泥沙收集盘中

的泥沙含量

a

b

c

d

 

1.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  )

                  

①b>a>d>c②d>b>c>a③b>d>a>c④c>b>d>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  )

A.降水对风化的影响

B.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C.完整的水循环环节

D.冲积扇上河流改道

解析1,根据地形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知,坡度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实验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b最大,实验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c最小。第2,该实验装置中没有岩石,体现不出岩石的风化状况,无法演示降水对风化的影响;实验中的降水是从降水盘中滴出的,只能演示强度,与地形没有关系,无法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实验中只有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无法模拟完整的水循环环节;泥沙收集盘内泥沙沉积可以模拟冲积扇,故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冲积扇上河流改道。

答案1.B2.D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用当地人称为红胶泥的砒砂岩土和沙混合成土,可得到一种合理的土层及土壤改良配置方式,使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能够有效克服沙漠种植的某些不足,开创了一种新的沙漠治理方式。据此回答3~4题。

3.在陕西榆林能进行沙漠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昼夜温差大 B.较丰富的地下水

C.充足的光照 D.对土壤的改造

4.下列关于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的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为榆林竖起了一道防风沙屏障 发展节水农业,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促进农民增收 延长了产业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3,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种植农作物,主要在有较多地下水的区域进行。第4,沙漠中成功种植农作物没有体现产业链的延伸。

答案3.B4.C

摩洛哥(Ⅰ)位于非洲北部,其能源的97%依赖石油进口,目前中部城市瓦尔扎扎特正在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项目。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Ⅱ)用热能收集塔储存太阳能,并通过塔内熔盐加热水体带动发电机工作。在太阳落山后,收集塔储存的热能可继续提供三个小时的电力。读图。回答5~6题。

 

 

 5.瓦尔扎扎特建设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的优势是(  )

A.降水少,光照充足

B.科技发达,电力需求巨大

C.气候湿热,水资源丰富

D.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完善

6.太阳能聚热电站热能收集塔的作用是(  )

A.提高发电效率

B.减小占地面积

C.稳定电力供应

D.缩减建设成本

解析5,由图示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位于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且沿岸受寒流影响,因而降水少;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有利于太阳能聚热电站的建设。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因而资金、技术条件不具有优势。第6,图示塔内熔盐可储存热量,说明其作用在于稳定电力供应。

答案5.A6.C

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图,回答7~8 题。

 

 

7.过度开发海岸带会造成(  )

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河流含沙量增加 海洋污染加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定期休渔

B.停止填海造陆

C.增殖放流

D.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7,海岸带过度开发对河流含沙量不会产生影响。第8,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填海造陆,因而停止此活动有利于维护海岸生态。

答案7.D8.B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读图,回答9~11题。

 

 

 

9.下列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

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

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10.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

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

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

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11.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解析9,图示两条含盐量数值线均为灌木林高于乔木林;滩涂裸地表层含盐量高于底层;表层与底层含盐量差最大的是草地。第10,依据材料可知,台田高于普通农田,则台田面与地下水位距离较大,即台田地下水埋藏深度大,使地下土壤中的盐分不易被地下水带到地表土层中,从而盐碱程度较低。第11,该模式消耗水量较大,而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短缺,限制了该模式大面积的推广。

答案9.B10.C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洛河,也称洛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一条多沙河流。北洛河下游河口历史上曾多次变迁,特别是明清时期,时而入渭,时而入黄,其中多次受黄河影响。黄河、渭河、北洛河三河经常遭遇洪水,受潼关高程较大影响,渭河洪水难以入黄,为治理渭河流域,政府提出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的设想。图为北洛河及黄河、渭河局部水系图,为北洛河1959~2012年历年水量、沙量变化过程图。

 

 

(1)分析明清时期北洛河下游河口多次变迁的原因。

(2)简述若将北洛河改道入黄河可能带来的影响。

(3)根据图Ⅱ,指出北洛河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解析(1),北洛河下游河口多次变迁的原因可从黄河改道和北洛河泥沙淤积分析。第(2),北洛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改道对渭河有利,对黄河不利,同时北洛河下游地区没有河流流经,造成缺水。第(3),年输沙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水土流失减少,另一方面是上游拦沙作用。

答案(1)黄河多次东西摆动,夺取北洛河河道入黄;下游地势较平坦,土壤疏松,易被侵蚀,河道容易变迁;中上游地区开山垦荒,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导致河流经常泛滥,河道容易改道。

(2)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降低渭河洪峰水位,减轻渭河的洪涝灾害;有利于北洛河水、沙及时从黄河排走;因北洛河输沙量大,可能对黄河干流产生一定的淤积;对北洛河下游地区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河流径流量减少;流域内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上游水库等水利工程拦截泥沙。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铜矿通常含硫量比较高。赞比亚铜矿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中、北部铜矿带矿体具有面积大、矿层厚、品位高、埋藏浅,利于开采的特点,区域内有许多大型铜矿和铜冶炼中心,所产铜国内需求极为有限,但赞比亚产品可免税或无配额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谦比希工业园区是中赞两国共同打造,由中方企业负责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多产业集群园区,园区规划面积41平方千米。

 

 

(1)说出赞比亚吸引中方企业投资的优势条件。

(2)分析谦比希成为中赞合作打造工业园选址的有利条件。

(3)分析工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4)选矿厂生产的精铜矿通常是通过火法炼铜获得粗铜,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元素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岀来,说明图b工业园区硫酸厂的作用。

解析(1),工业区位因素主要从原料、劳动力、科技、交通、市场、政策等方面考虑。由材料赞比亚铜矿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中、北部铜矿带矿体具有面积大、矿层厚、品位高、埋藏浅,利于开采的特点可知,原料丰富且品位高,当地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地价低廉;依据材料所产铜国内需求极为有限,但赞比亚产品可免税或无配额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可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可免税或无配额。据材料谦比希工业园区是中赞两国共同打造可知有优惠的投资政策。第(2),考查工业园区的区位条件。从土地价格、基础设施(从交通、水、电等方面进行分析)、规划导向、人才集聚等方面分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地处著名的铜矿带,铜矿资源丰富;有铁路通往园区,对外交通方便;从材料中可看出园区规划面积大,工业用地价格低。第(3),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相关工业部门集群,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增加(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第(4),其作用主要从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火法炼铜工艺中产生的SO2作为副产品,成为硫酸厂的原料(有效回收利用粗铜厂炼铜过程中产生的SO2气体,减少环境污染),硫酸厂生产出来的硫酸成为湿法炼铜工艺介质(复分解反应物质) ,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1)优惠的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地价、丰富的(铜、钻等)矿产资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可免税或无配额。

(2)地处著名的铜矿带,铜矿资源丰富;有铁路通往园区,对外交通方便;工业用地价格低、充足。

(3)有利于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相关工业部门集群,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增加(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生活。

(4)火法炼铜工艺中产生的SO2作为副产品,成为硫酸厂的原料(有效回收利用粗铜厂炼铜过程中产生的SO2气体,减少环境污染),硫酸厂生产出来的硫酸成为湿法炼铜工艺的介质(复分解反应物质),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备注:以上内容仅显示部分,需完整版请下载!

2020届高考文科数学复习练习题(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文科数学复习练习题(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专题训练,高考文科数学复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