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2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莲山课件.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些理论让我们党穿越90多年,在为亿万中华儿女追逐“中国梦”的艰辛历程中不断地写下举世瞩目的“中国震撼”,创造出他人无法复制的“中国奇迹”。这些事实说明( C )
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④哲学社会科学能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哲学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错误。正是这些理论让我们党穿越90多年,在为亿万中华儿女追逐“中国梦”的艰辛历程中不断地写下举世瞩目的“中国震撼”,创造出他人无法复制的“中国奇迹”,这些事实说明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能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②④正确。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这是错误的,③排除。
2.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放松了自己的世界观教育。近年来,有众多贪官污吏被纪委调查,同时也有多名娱乐圈名人因涉毒而被刑拘。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人生
B.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C.要认识到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任何人都应把自己的世界观上升为哲学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从哲学上启示我们,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否则就会走向邪路,A符合题意。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错误的世界观对人产生消极影响,B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错误。材料强调世界观对我们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指导作用,任何人都应把自己的世界观上升为哲学既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可能,D错误。
3.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习近平说:“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 B )
①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直接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通过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③能够准确预见社会发展的细节方向,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通过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②④符合题意。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动力,而不能提供直接的巨大的物质力量,①错误。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而不能够准确预见社会发展的细节方向,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③错误。
4.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生态文明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必须( C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作用
③要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在认识和控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③符合题意。正确的生态观属于正确的意识,意识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控制规律,④错误。
5.秋有收获,更有悲凉。诗人以“秋风扫落叶”来感慨人生的悲伤。然而,一位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是说( D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无意义的
②运动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不涉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强调的是运动的绝对性,不涉及静止与运动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是指花落不因雨下,絮飞不因风吹,表明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③④符合题意。
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D.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解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的是事物的绝对运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A、C说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2019年6月,新华社发布了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把荒地变良田的“绿色奇迹”消息。海水稻是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培育出的存活率高、抗病性强的新型水稻品种,它的推广可以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的历史性飞跃。这表明( C )
①海水稻种植通过改变盐碱地属性获得成功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将荒地改造为良田的重要因素
③科学家在实践中培育出了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④海水稻的成功培育,是人们尊重和改造自然规律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事物的属性是固有的,不能说改变盐碱地属性,①错误。材料中,海水稻是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培育出的存活率高、抗病性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这表明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下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将荒地改造为良田的重要因素,说明科学家在实践中培育出了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改造规律,④错误。
8.“三年级效应”指的是一些孩子在上小学前接受了小学课程的相关学习,一年级时因什么都会时常开小差,到了二年级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逐渐落后,三年级时孩子就开始出现厌学情绪。“三年级效应”的出现启示我们( C )
①学前教育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
②教育活动不能违背孩子成长规律
③人的生理活动受意志支配
④教育理念会影响教育的客观效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部分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化,这种做法不科学,但不能以偏概全,否认整个学前教育的作用,①错误。“三年级效应”的出现说明教育活动必学遵循教育规律,端正教育理念,②④符合题意。题干主要说明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选项③与题干无关,排除。
9.大数据显示今年百姓过年选择更加多样,“反向春运”凸显,“合家欢出游”成趋势,不过,春节唯一不变的主题词仍是“团圆”。下列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C )
A.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解析:“反向春运”凸显,“合家欢出游”成趋势,这体现了绝对运动,春节团圆的主题不变,这体现的是相对静止,材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这是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B不符合题意。“云不动”体现的是相对静止,“云与我俱东”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因此,“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体现的是绝对运动,不涉及相对静止,D不符合题意。
10.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B )
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要想形成意识必须有人脑,说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不是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也不是阐释意识的起源,②④不符合题意。
11.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B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解析:科幻文学中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反映,A错误。科幻文学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B正确。“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说法错误,C排除。D中“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法错误。
12.杭州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还都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C )
①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
②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④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中西游记西域各国的菜名绝大多数是中餐,且主要是江淮美食,说明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说明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②③符合题意。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人们的反映方式并不能决定意识的内容,①错误。内容的多样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决定的,而不是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的,④错误。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B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解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A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起源问题,C与题意不符。人脑可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外界事物,D观点错误。
14.一位决定放弃治疗的患者在临出院时问大夫:“回家能吃胡萝卜吗?”大夫安慰病人说:“多吃胡萝卜就能把你的病治好。”该患者吃了一个冬天的胡萝卜,三个月后复查,他的各项指标比预期状况要好很多。这个事例从一个角度说明( A )
A.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C.信心、信念等是战胜病痛的决定因素
D.对病人而言,精神力量决定物质力量
解析:该患者误将医生安慰自己的话当成了治病的方法,于是在连续吃了三个月的胡萝卜后,身体逐步恢复,这个事例从一个角度说明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正确。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B错误。“决定因素”的表述过于夸大了信心、信念的作用,C错误。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力量不能决定物质力量,D错误。
15.“时代楷模”钟扬说:“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告诉我们( A )
①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只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
④意识作用的发挥不受任何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善梦者才杰出,这说明有梦想和理想的人有奋斗目标,梦想和理想对人有一种激励作用,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①②符合题意。只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意识作用的发挥不受任何限制的说法错误,应遵循客观规律,④错误。
16.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曾经说过,“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从哲学的角度看,他的这一观点( D )
A.充分肯定了间接经验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B.直接地否定了间接经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者对人类是同等重要
D.认识运用于实践才能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解析:材料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定间接经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B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者对人类都重要,但不能说都同等重要,要看具体情形,C错误。“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句话强调了认识运用于实践才能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符合题意。
17.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与漫画的寓意最为接近的是( C )
A.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解析:漫画中,因为风来过后会将花的叶子吹落,故“花知道,风来过”,其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未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漫画寓意相符,C正确。“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思是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不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D。
18.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相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只有“深一点”,才能“真一点”。这是因为( A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C.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解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相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只有“深一点”,才能“真一点”。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符合题意。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B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C错误。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重要来源,D错误。
19.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 D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没有道理,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莲山课件.
要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认识的对错有其评判标准,因此,“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①正确,②排除。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因此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④正确,③错误。
20.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人类发色主要由几个已知的基因决定。最近,科学家们新发现了超过100个影响人类头发颜色的基因,打破了此前的认识,这一发现有助于实现通过DNA精准预测未知犯罪者的头发颜色。科学家的新发现佐证了( C )
①人的认识能超越客观条件实现不断发展
②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提高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不会产生相同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中科学的新发现打破了此前的认识,有助于实现通过DNA精准预测未知犯罪者的头发颜色,说明,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提高,同时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②③符合题意。人的认识能力并不能超越客观条件,①错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也可能产生相同的认识,④错误。
21.港珠澳大桥是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针对大桥岛隧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团队发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展了百余项试验,攻克了十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400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奋战8年,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这表明( C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题中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研发的专利是正确的意识,创造新的中国奇迹,说明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题中专利的获得是通过百余项试验获得,说明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②③符合题意。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并不是循环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人类实践活动并不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④错误。
22.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C )
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解析: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即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C正确。题中没有涉及认识指导实践,不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与题意不符。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错误。材料未体现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D与题意不符。
23.在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选聘了70多个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其哲学依据有( D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认识过程是一种循环运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④符合题意。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②错误。认识过程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错误。
24.“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下列对这一名言的解读正确的是( D )
①意识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圆圈外的事物无法认识
③我们应正确地认识自己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中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排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的观点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圆圈外的事物无法认识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②错误。如果用大圆代表自己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会多一点,但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这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④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但由于20世纪初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 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时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
答案: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0世纪初期,日本侵略者违背客观规律,掠夺式采伐和过度放牧,使得塞罕坝从皇家猎苑变成了沙地荒原。②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新中国成立后,两代塞罕坝人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律,经过艰苦奋斗,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初期,日本侵略者违背客观规律,掠夺式采伐和过度放牧,使得塞罕坝从皇家猎苑变成了沙地荒原。新中国成立后,两代塞罕坝人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律,经过艰苦奋斗,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可运用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说明塞罕坝是怎样从皇家猎苑到沙地荒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央视与全国人民一道分享了福建云礤村丰收的喜悦。云礤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的脚下,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村大力挖掘区位优势,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成立了梁野山四季果园合作社,积极探索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类型的林下经营之路,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云中村寨”。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说明云礤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答案: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大力挖掘区位发展优势。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林下经营之路。③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探索致富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设问指向云礤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主要包括: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云礤村的做法分析回答。
27.材料: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停留在数量型发展而非质量型发展,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在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等跨越发展任务方面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大变革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哲学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制造业大而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发展任务紧迫艰巨的客观情况,中国作出了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中国针对制造业紧迫而艰巨的客观情况,为了实现强国目标,作出了这个重大战略部署。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正确战略,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哲学依据,知识限定明确,属于分析说明类题型。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可。题中,我国针对制造业大而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发展任务紧迫艰巨的客观情况,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这表明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针对制造业紧迫而艰巨的客观情况,为了实现强国目标,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正确战略,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表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4月10日21点,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时公布。
1916年德国的史瓦西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黑洞概念,引发人们无数遐想,但却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样。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经过十多年的准备,2015年,由全球2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虚拟望远镜网络——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两年时间,收集并整合出了超过10PB的黑洞图像数据。经过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团结协作,历经重重困难,最终解决了这些庞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难题,又历时2年“冲洗”,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科学家表示,黑洞照片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所体现的哲理。
答案:①实践具有能动性。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拍摄黑洞照片是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时两年时间,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团结协作才成功拍摄到黑洞照片。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功为黑洞拍照,黑洞照片验证了史瓦西的相关理论,并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家们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所体现的哲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的相关知识,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实践的特征,其中可以用到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可以用到动力、目的、标准。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能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拍摄黑洞照片是为了找到黑洞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社会历史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历时两年时间,全球30多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团结协作才成功拍摄到黑洞照片。③动力、目的、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实践的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功为黑洞拍照,黑洞照片验证了史瓦西的相关理论,并对未来黑洞与星系演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0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0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含解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