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期对外开放?(必要性)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经济全球化;2.长期封闭,经济严重落后

为什么能够在这个时期对外开放?(可能性)

他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因而“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为什么在深珠汕厦建立经济特区?

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沿海地区,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著名侨乡,具有地缘优势。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资金来源、多元所有制、

市场调节、税收优惠。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省深圳、珠海,并为两个经济特区题词。为深圳特区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特区的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后来居上:目标是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全方位,是指在我国形成东、中、西全地域的开放,在国际上加强与世界各类国家的交往,实现对外开放的多元化;

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开放程度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开放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宽领域,是指从商品贸易、加工贸易扩大到投资和服务领域,并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