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90后“宅”现象生成原因与引导

导语:随着中国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90,不愿出门,成为宅男宅女,这一现象也备受社会大众的争议,90后们缺乐在其中,让“宅”成为了他们在高压快节奏生活里的解压利器。本文旨在从90后在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出发,解析“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宅”这一现象的审视与引导。

 

  “宅”起源于日本,这一概念在迁移到国内,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演变之后,概念渐渐被模糊和泛化,若以亚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宅”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清文化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将其归为某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社会现象。

 

  一、关于“宅”的概述

 

  “宅”最早源于日本,与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即与“ACG”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ACG”产业本身有具有先进的媒介技术的支持,且在传播过程中多运用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注重跟受众人群的互动和交流,传播内容上也极具新鲜感和想象力,加上新媒体的发展为“ACG”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国内中国的“宅男/宅女”,“技术宅”,“动漫宅”等人称代词,则是由“御宅族”所衍生出的本土化的词汇,这些词汇也对“宅文化”的意义进行了扩充,由特指“ACG”爱好者置换为“有某种偏好的且长时间宅在家里不出门的人”。

 

  “宅”这个现象在中国许多的主流媒体和大众舆论中常常会被妖魔化,例如在许多主流媒体和大众观念中,“宅男/宅女”是指一群人沉迷在社会大众难以理解的亚文化之中,自我封闭,鲜少与社会沟通交流,整天无所事事,生活颓废,外表邋遢的人,甚至有人认为“宅”是一种消极的社会问题。随着“宅”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其中90后成为了“宅”这类群体中的主要群体,而“宅”也渐渐演变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二、“宅”现象生成原因解析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与文化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J.H.斯图尔德对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出的论述。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移动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宅文化”等一些列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以下将以新媒体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为背景,90后的需求层面解析宅文化生成的原因。

 

  ()90后的“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平台为90后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途径。其中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予了用户“虚拟性”这一前提,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演舞台和表演手段。美国网络研究专家埃瑟·戴森认为:“假名更可能是这样一种面具:人们使用它来表现自己的真实面目而不是隐藏自己的本性;或者说它允许一个人真正表现其性格的某一方面。”这种虚拟可以使得用户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多重设定和自由分解,从而折射出用户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诉求。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曾这样说道:“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对于90后在虚拟的新媒体网络空间中,他们可以更多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表演,以打破现实生活中这种稳定的状态。但在某些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社群里,他们对自我的角色表演可能还是会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简单点说,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人设”,以达到某一种目的。

 

  对于90后来说,有些人在现实的社会工作关系里,总是一丝不苟,严肃对待任何事情,给人一种不好接触的高冷形象,但在他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他有可能会通过调侃、自黑、吐槽等方式,展现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幽默感,利用虚拟来表现自己真实的面目。另外一方面,90后中也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站在鄙视链的顶端,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为了让自己的“人设”立住,可以说是会煞费苦心的经营自己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秀,早些时候爆红的“精致的猪猪女孩”一词语,十分准确的解析了这一现象。例如,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其实没洗的衣服堆积成山。他们乐此不疲的在社会化媒体中将自己塑造成光鲜亮丽的人物,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缺失。利用社会化媒体来补充自己的“个性化”,成为了90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也因此乐在其中,这也成为了他们变的越来越“宅”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媒体下90后“宅”现象生成原因与引导

  ()90后的“社会化”需求

 

  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1902年出版《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新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90后在网络媒体中获取的信息和产生的互动以及互动产生的反馈,都给90后提供了更多面加深对自我认知的“镜子”。随着对自我认知的加深,90后会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喜好,也会因此变的更加投入与专注。新媒体为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和改善,也成为了孕育90后兴趣社团的土壤。简单的说,90后可以借助网络能更快的找到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并与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里的其他个体产生紧密的互动联系,从而逐步打通在这个群体中的社会关系链,形成他的人际关系网络。而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交流互动,90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即时报偿(例如情绪、情感、信息等方面获得的满足),还在于它所带来的长期回报。这种虚拟网络世界里所形成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90后在现实生活中的群体空缺,让他们找到了群体归属感,认同感。

 

  作为大学生,作为刚步职场的90后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每天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与焦虑,而那些在初高中阶段因为学业而被搁置的兴趣爱好,成了他们在压力和焦虑背后的一个出口。只有当它们“宅”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内心,获得真正的喜悦。因此在必要的社会活动之外,他们变得越来越“宅”,“宅”在现实社会以外的世界里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中。这种“宅”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将其解读成一种逃避。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网络,享受为自己保留的那一份净土,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慢下来,用这样的方式去排解压力和焦虑。所以这里的逃避,并不是贬义词,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在兴趣社团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立所获的报偿之一。

 

  三、对“宅”现象的审视和引导

 

  “宅”这一概念迁移到国内后,早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以及这一类的群体的高度关注,“宅男”“宅女”们也因此而饱受争议,大同普遍对“宅”是抱着反对和批评的态度。但随着“宅”文化的广泛传播,社会大众对它的态度与评价,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同时“宅”文化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认可“宅”,认为在当代高压的快节奏生活里,“宅”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有时间去思考,去充实自己,去认真的生活。现在的90后喜欢以“宅男/宅女”“肥宅”自称,带有一点自嘲、自黑的意思,这也是他们对自己在严苛的作息夹缝里寻求减压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一种肯定,表示他们的乐在其中,而不是自我颓废的表现。现代社会要求“快”,90后也要求他们能够快速成长,这也使得90后必须不停的追求进步,保持拼搏不能松懈,这种充满功利性的奋斗会使的90后的精神状态一直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致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社会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身心健全的90,“宅”为焦虑的90后排解了一部分的压力,让他们的能够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从这方面来讲“宅”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新媒体网络与“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网络世界的信息良莠不齐,非常容易对90后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我认为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督的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90后群体提供优质的内容和积极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让他们借助新媒体网络更好的“宅”,更好的舒缓的压力,表达所思所想,能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