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机械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

试述化工原理实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试述化工原理实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摘要]基于传统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结合仿真平台、课前自讲、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考试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仿真练习和测验强化预习效果和安全意识,引入课前自讲环节强化课堂上学

试述机械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应用摘要:机械制造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智能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显得十分落后。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促进企业信息化成为了企业发展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简要介绍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简介:试述机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标准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2课程建设内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4结语 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的要求,立足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培养,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将工程伦理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采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三,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第四,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问卷调查及课业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伦理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机械类本科和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真实伦理挑战的能力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