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四篇(2022)

教师职称评聘细则

教师职称评聘细则根据X政人社发(20xx)xx号文件精神,今校务会及教师代表就我校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进行讨论、适当微调,形成此评价细则。(一)教龄。从参加工作至考核年度,每年为0.5分。(二)职龄。从任现职务至考核年度,每年计1分。

医院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四篇(2022)医院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听从安排  在工作中不给科室其他同事和医生添麻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医生完成工作,不随意违背医生的指令,按时完成工作要求。  1、每天按时来医院,根据医院要求每一个

简介:双减背景下,你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教师1、为什么是双减背景下建议做这样的改变?双减前,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要成功,先发疯,闭着眼睛也要往前冲”,成为一种常态。绝大部分担子直接压给老师和学生;交流课很“精彩”;平时的“教研”也只是走走过场,聚在一起拍拍照,回去以后刷题绝不含糊。这样的全民刷题下,也给某些教师的“不专不精”提供了缝隙。另一方面,在一个直线职能部门框架下的学校,教师往往是独立承担了某方面的工作,实行的近似“承包制”这种模式。这种对个人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求挺高的环境下,累是肯定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之间明面上是“竞”,但其实更多的是“争”。所以,平时的教研“拍拍照,”也不足为奇。再一方面,对于管理者的培训课程,大多数是态度方面的培训,强调的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往往要求的是,管理者要比教师更勤奋,担起更重的担子,像孔明一样,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对于管理上的方法论培训,少之又少。以至于不管是刚晋升还是调任到另外一所学校做管理者的,一年半载时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或者完全找不到套路。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所学校新提拔了一位主任,他向分管校长请示,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把活动的大体情况讲完之后,副校长非常奇怪地问到:“小李,说完了吗?你的方案就这些?你的这项活动起因是什么,组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准备了几套方案,组织这项活动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所有的事情你不梳理清楚,我如何去向校长汇报。我如果按 你这样去汇报,哪里是请示工作?分明是在给校长安排工作”。你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暴露了几个典型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提拔前重点看的是品德。二是印证了岗前培训的滞后性。是他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技能。错不怪他,是上面没有培训他。三是,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承包制”,缺少流程机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地方提出了很多的“增”。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就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因此,本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出倡议:双减背景下,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你或许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某位教师。2、流程一词,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水流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作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还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可称之为流程;注意是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企业界用得比较多。他关注的是结果,它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业单位通常用“机制”一词。流程和机制大意差不多,但流程一词在世面上更通俗易懂。今天之所以讲流程(机制),是因为我们本就工作在其中,但是就像鱼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一样,太久没起涟漪,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一样。或者说没人提起它,后来者也就忽略了它。然而,它又是那么地重要。流程的建立,简单到爆,但要真正坚持实施它,又有点儿难。因为,谁都想当“甩手掌柜”,你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懒惰,还有人性。以学校运动队为例: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教练负责制”。具体的工 作,学校层面很少参与。顶多参与的是赛前的动员、赛中的领队和赛后的颁奖总结。要是哪天惹得这位教练不高兴,心里有气,罢训。学校层面也只能“干瞪眼”。领导总不能自己去训练吧。一旦这位教练离开了,接任的教练,多数情况下,又得重起炉灶。这时,用建立流程的方法,让队员始终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而非教练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步:学校层面分队到个人,共同参与制定招新的标准,人数和时间。第二步:进行档案录入与管理,招新欢迎会。第三步:审核教练训练计划;第四步:平时训练的督查和平时训练的检测,要记录在档案中。第五步:参赛时参与领队;第六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赛后的总结会和表彰会、迎新会或告别会。以上六步,核心思想是剥离人、事、权。无论谁离开了,接任教练都能快速上手。下一任领导只要按这个流程走,都不会被下属“卡脖子”,“撂挑子”。3、我在前面的文章,《管理者能从哪些方面来消除内部争斗》中细细地分析了直线型职能部门的种种利弊,管理者在不能改变学校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我建议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事件的流程。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建立流程的具体方法论。在前面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校教研方面,同样可以梳理出流程。以平时检测为例:第一步:年级组各科老师将学生的随堂练习情况(含优缺点情况和错题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第二步:各学科教研小组长将情况汇总反 馈教科室主任;第三步:教科室主任将所有学科的情况汇报给教务处主任;第四步:教务处根据反馈情况,请示分管副校长;第五步:分管副校长根据本期或近期学校工作进度,合理安排教研周次、地点、科目等教研会议,并对实施做纪律要求,奖惩要求;第六步:教务主任对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第七步: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根据各任课老师的教学强项(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讲解方面比较强),进行具体的教师讲解人(中心发言人)安排。第八步:会后,各板块负责老师将本年级同类型犯错的同学集中统一,进行精准讲解。这样的目的,一是权责比较清楚,事情到了哪一级,谁窝工了,习惯后,上下两级的人自然都会催促;二是流程比较清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都只承担了其中一小部分工作,简单、轻松。解放了领导的时间,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上下可以联动,避免“撂挑子”。同时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每位老师在所有类型试题上花费时间或照顾不周(比如某的班上该类型的题就两三个人比较弱);三是突出了老师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所有老师在工作中都展现闪光点和发热点,避免了内耗;四是优化了教学时间;五是整合(聚合)了所有老师的教学优点,对每位同学而言,吸收了所有教学精华。从上到下的流程就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制定本学期的教研周次、科次、奖惩和整个流程监督;教务处根据上报情况做请示,实施时对该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地点。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进行人员安排,具体讲解教师的安排,对本次的反 馈做记录。学科教研小组长负责统计本年级同学科的反馈情况;各任课教师在质量检测后进行题型分析,错题学生分类。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让你觉得,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嘛,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学校的制度墙上,就有这些,然而没用。4、诚然,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关键的关键在于跑流程,在于执行贯彻。万事开头难,前几次的流程,要是把它交给一位性格温和的领导,恐怕连流程都走不完。必须是能压场的领导,压着流程多跑几遍,等到几次之后,大家熟悉了流程,形成了习惯,有了遵循度和默契的时候,压场老大就可以退出舞台了。当有新人进入,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地按流程执行,也就习惯成自然。把领导解放出来,专研其它事项去了。能看清本质是能耐,能制定规则是本事,能执行制度的是强人。5、最后的话,作为管理者,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达到无事可做,也不是事无巨细,事事自己做。而是建立流程,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扬之所长,避其所短,牵一发而动全身。
简介:双减背景下,你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教师1、为什么是双减背景下建议做这样的改变?双减前,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要成功,先发疯,闭着眼睛也要往前冲”,成为一种常态。绝大部分担子直接压给老师和学生;交流课很“精彩”;平时的“教研”也只是走走过场,聚在一起拍拍照,回去以后刷题绝不含糊。这样的全民刷题下,也给某些教师的“不专不精”提供了缝隙。另一方面,在一个直线职能部门框架下的学校,教师往往是独立承担了某方面的工作,实行的近似“承包制”这种模式。这种对个人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求挺高的环境下,累是肯定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之间明面上是“竞”,但其实更多的是“争”。所以,平时的教研“拍拍照,”也不足为奇。再一方面,对于管理者的培训课程,大多数是态度方面的培训,强调的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往往要求的是,管理者要比教师更勤奋,担起更重的担子,像孔明一样,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对于管理上的方法论培训,少之又少。以至于不管是刚晋升还是调任到另外一所学校做管理者的,一年半载时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或者完全找不到套路。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所学校新提拔了一位主任,他向分管校长请示,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把活动的大体情况讲完之后,副校长非常奇怪地问到:“小李,说完了吗?你的方案就这些?你的这项活动起因是什么,组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准备了几套方案,组织这项活动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所有的事情你不梳理清楚,我如何去向校长汇报。我如果按 你这样去汇报,哪里是请示工作?分明是在给校长安排工作”。你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暴露了几个典型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提拔前重点看的是品德。二是印证了岗前培训的滞后性。是他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技能。错不怪他,是上面没有培训他。三是,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承包制”,缺少流程机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地方提出了很多的“增”。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就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因此,本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出倡议:双减背景下,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你或许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某位教师。2、流程一词,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水流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作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还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可称之为流程;注意是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企业界用得比较多。他关注的是结果,它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业单位通常用“机制”一词。流程和机制大意差不多,但流程一词在世面上更通俗易懂。今天之所以讲流程(机制),是因为我们本就工作在其中,但是就像鱼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一样,太久没起涟漪,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一样。或者说没人提起它,后来者也就忽略了它。然而,它又是那么地重要。流程的建立,简单到爆,但要真正坚持实施它,又有点儿难。因为,谁都想当“甩手掌柜”,你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懒惰,还有人性。以学校运动队为例: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教练负责制”。具体的工 作,学校层面很少参与。顶多参与的是赛前的动员、赛中的领队和赛后的颁奖总结。要是哪天惹得这位教练不高兴,心里有气,罢训。学校层面也只能“干瞪眼”。领导总不能自己去训练吧。一旦这位教练离开了,接任的教练,多数情况下,又得重起炉灶。这时,用建立流程的方法,让队员始终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而非教练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步:学校层面分队到个人,共同参与制定招新的标准,人数和时间。第二步:进行档案录入与管理,招新欢迎会。第三步:审核教练训练计划;第四步:平时训练的督查和平时训练的检测,要记录在档案中。第五步:参赛时参与领队;第六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赛后的总结会和表彰会、迎新会或告别会。以上六步,核心思想是剥离人、事、权。无论谁离开了,接任教练都能快速上手。下一任领导只要按这个流程走,都不会被下属“卡脖子”,“撂挑子”。3、我在前面的文章,《管理者能从哪些方面来消除内部争斗》中细细地分析了直线型职能部门的种种利弊,管理者在不能改变学校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我建议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事件的流程。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建立流程的具体方法论。在前面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校教研方面,同样可以梳理出流程。以平时检测为例:第一步:年级组各科老师将学生的随堂练习情况(含优缺点情况和错题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第二步:各学科教研小组长将情况汇总反 馈教科室主任;第三步:教科室主任将所有学科的情况汇报给教务处主任;第四步:教务处根据反馈情况,请示分管副校长;第五步:分管副校长根据本期或近期学校工作进度,合理安排教研周次、地点、科目等教研会议,并对实施做纪律要求,奖惩要求;第六步:教务主任对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第七步: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根据各任课老师的教学强项(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讲解方面比较强),进行具体的教师讲解人(中心发言人)安排。第八步:会后,各板块负责老师将本年级同类型犯错的同学集中统一,进行精准讲解。这样的目的,一是权责比较清楚,事情到了哪一级,谁窝工了,习惯后,上下两级的人自然都会催促;二是流程比较清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都只承担了其中一小部分工作,简单、轻松。解放了领导的时间,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上下可以联动,避免“撂挑子”。同时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每位老师在所有类型试题上花费时间或照顾不周(比如某的班上该类型的题就两三个人比较弱);三是突出了老师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所有老师在工作中都展现闪光点和发热点,避免了内耗;四是优化了教学时间;五是整合(聚合)了所有老师的教学优点,对每位同学而言,吸收了所有教学精华。从上到下的流程就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制定本学期的教研周次、科次、奖惩和整个流程监督;教务处根据上报情况做请示,实施时对该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地点。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进行人员安排,具体讲解教师的安排,对本次的反 馈做记录。学科教研小组长负责统计本年级同学科的反馈情况;各任课教师在质量检测后进行题型分析,错题学生分类。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让你觉得,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嘛,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学校的制度墙上,就有这些,然而没用。4、诚然,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关键的关键在于跑流程,在于执行贯彻。万事开头难,前几次的流程,要是把它交给一位性格温和的领导,恐怕连流程都走不完。必须是能压场的领导,压着流程多跑几遍,等到几次之后,大家熟悉了流程,形成了习惯,有了遵循度和默契的时候,压场老大就可以退出舞台了。当有新人进入,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地按流程执行,也就习惯成自然。把领导解放出来,专研其它事项去了。能看清本质是能耐,能制定规则是本事,能执行制度的是强人。5、最后的话,作为管理者,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达到无事可做,也不是事无巨细,事事自己做。而是建立流程,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扬之所长,避其所短,牵一发而动全身。
简介:双减背景下,你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教师1、为什么是双减背景下建议做这样的改变?双减前,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要成功,先发疯,闭着眼睛也要往前冲”,成为一种常态。绝大部分担子直接压给老师和学生;交流课很“精彩”;平时的“教研”也只是走走过场,聚在一起拍拍照,回去以后刷题绝不含糊。这样的全民刷题下,也给某些教师的“不专不精”提供了缝隙。另一方面,在一个直线职能部门框架下的学校,教师往往是独立承担了某方面的工作,实行的近似“承包制”这种模式。这种对个人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求挺高的环境下,累是肯定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之间明面上是“竞”,但其实更多的是“争”。所以,平时的教研“拍拍照,”也不足为奇。再一方面,对于管理者的培训课程,大多数是态度方面的培训,强调的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往往要求的是,管理者要比教师更勤奋,担起更重的担子,像孔明一样,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对于管理上的方法论培训,少之又少。以至于不管是刚晋升还是调任到另外一所学校做管理者的,一年半载时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或者完全找不到套路。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所学校新提拔了一位主任,他向分管校长请示,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把活动的大体情况讲完之后,副校长非常奇怪地问到:“小李,说完了吗?你的方案就这些?你的这项活动起因是什么,组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准备了几套方案,组织这项活动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所有的事情你不梳理清楚,我如何去向校长汇报。我如果按 你这样去汇报,哪里是请示工作?分明是在给校长安排工作”。你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暴露了几个典型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提拔前重点看的是品德。二是印证了岗前培训的滞后性。是他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技能。错不怪他,是上面没有培训他。三是,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承包制”,缺少流程机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地方提出了很多的“增”。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就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因此,本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出倡议:双减背景下,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你或许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某位教师。2、流程一词,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水流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作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还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可称之为流程;注意是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企业界用得比较多。他关注的是结果,它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业单位通常用“机制”一词。流程和机制大意差不多,但流程一词在世面上更通俗易懂。今天之所以讲流程(机制),是因为我们本就工作在其中,但是就像鱼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一样,太久没起涟漪,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一样。或者说没人提起它,后来者也就忽略了它。然而,它又是那么地重要。流程的建立,简单到爆,但要真正坚持实施它,又有点儿难。因为,谁都想当“甩手掌柜”,你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懒惰,还有人性。以学校运动队为例: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教练负责制”。具体的工 作,学校层面很少参与。顶多参与的是赛前的动员、赛中的领队和赛后的颁奖总结。要是哪天惹得这位教练不高兴,心里有气,罢训。学校层面也只能“干瞪眼”。领导总不能自己去训练吧。一旦这位教练离开了,接任的教练,多数情况下,又得重起炉灶。这时,用建立流程的方法,让队员始终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而非教练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步:学校层面分队到个人,共同参与制定招新的标准,人数和时间。第二步:进行档案录入与管理,招新欢迎会。第三步:审核教练训练计划;第四步:平时训练的督查和平时训练的检测,要记录在档案中。第五步:参赛时参与领队;第六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赛后的总结会和表彰会、迎新会或告别会。以上六步,核心思想是剥离人、事、权。无论谁离开了,接任教练都能快速上手。下一任领导只要按这个流程走,都不会被下属“卡脖子”,“撂挑子”。3、我在前面的文章,《管理者能从哪些方面来消除内部争斗》中细细地分析了直线型职能部门的种种利弊,管理者在不能改变学校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我建议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事件的流程。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建立流程的具体方法论。在前面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校教研方面,同样可以梳理出流程。以平时检测为例:第一步:年级组各科老师将学生的随堂练习情况(含优缺点情况和错题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第二步:各学科教研小组长将情况汇总反 馈教科室主任;第三步:教科室主任将所有学科的情况汇报给教务处主任;第四步:教务处根据反馈情况,请示分管副校长;第五步:分管副校长根据本期或近期学校工作进度,合理安排教研周次、地点、科目等教研会议,并对实施做纪律要求,奖惩要求;第六步:教务主任对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第七步: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根据各任课老师的教学强项(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讲解方面比较强),进行具体的教师讲解人(中心发言人)安排。第八步:会后,各板块负责老师将本年级同类型犯错的同学集中统一,进行精准讲解。这样的目的,一是权责比较清楚,事情到了哪一级,谁窝工了,习惯后,上下两级的人自然都会催促;二是流程比较清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都只承担了其中一小部分工作,简单、轻松。解放了领导的时间,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上下可以联动,避免“撂挑子”。同时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每位老师在所有类型试题上花费时间或照顾不周(比如某的班上该类型的题就两三个人比较弱);三是突出了老师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所有老师在工作中都展现闪光点和发热点,避免了内耗;四是优化了教学时间;五是整合(聚合)了所有老师的教学优点,对每位同学而言,吸收了所有教学精华。从上到下的流程就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制定本学期的教研周次、科次、奖惩和整个流程监督;教务处根据上报情况做请示,实施时对该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地点。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进行人员安排,具体讲解教师的安排,对本次的反 馈做记录。学科教研小组长负责统计本年级同学科的反馈情况;各任课教师在质量检测后进行题型分析,错题学生分类。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让你觉得,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嘛,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学校的制度墙上,就有这些,然而没用。4、诚然,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关键的关键在于跑流程,在于执行贯彻。万事开头难,前几次的流程,要是把它交给一位性格温和的领导,恐怕连流程都走不完。必须是能压场的领导,压着流程多跑几遍,等到几次之后,大家熟悉了流程,形成了习惯,有了遵循度和默契的时候,压场老大就可以退出舞台了。当有新人进入,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地按流程执行,也就习惯成自然。把领导解放出来,专研其它事项去了。能看清本质是能耐,能制定规则是本事,能执行制度的是强人。5、最后的话,作为管理者,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达到无事可做,也不是事无巨细,事事自己做。而是建立流程,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扬之所长,避其所短,牵一发而动全身。
简介:双减背景下,你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教师1、为什么是双减背景下建议做这样的改变?双减前,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要成功,先发疯,闭着眼睛也要往前冲”,成为一种常态。绝大部分担子直接压给老师和学生;交流课很“精彩”;平时的“教研”也只是走走过场,聚在一起拍拍照,回去以后刷题绝不含糊。这样的全民刷题下,也给某些教师的“不专不精”提供了缝隙。另一方面,在一个直线职能部门框架下的学校,教师往往是独立承担了某方面的工作,实行的近似“承包制”这种模式。这种对个人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求挺高的环境下,累是肯定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之间明面上是“竞”,但其实更多的是“争”。所以,平时的教研“拍拍照,”也不足为奇。再一方面,对于管理者的培训课程,大多数是态度方面的培训,强调的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往往要求的是,管理者要比教师更勤奋,担起更重的担子,像孔明一样,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对于管理上的方法论培训,少之又少。以至于不管是刚晋升还是调任到另外一所学校做管理者的,一年半载时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或者完全找不到套路。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所学校新提拔了一位主任,他向分管校长请示,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把活动的大体情况讲完之后,副校长非常奇怪地问到:“小李,说完了吗?你的方案就这些?你的这项活动起因是什么,组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准备了几套方案,组织这项活动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所有的事情你不梳理清楚,我如何去向校长汇报。我如果按 你这样去汇报,哪里是请示工作?分明是在给校长安排工作”。你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暴露了几个典型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提拔前重点看的是品德。二是印证了岗前培训的滞后性。是他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技能。错不怪他,是上面没有培训他。三是,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承包制”,缺少流程机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地方提出了很多的“增”。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就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因此,本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出倡议:双减背景下,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你或许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某位教师。2、流程一词,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水流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作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还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可称之为流程;注意是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企业界用得比较多。他关注的是结果,它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业单位通常用“机制”一词。流程和机制大意差不多,但流程一词在世面上更通俗易懂。今天之所以讲流程(机制),是因为我们本就工作在其中,但是就像鱼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一样,太久没起涟漪,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一样。或者说没人提起它,后来者也就忽略了它。然而,它又是那么地重要。流程的建立,简单到爆,但要真正坚持实施它,又有点儿难。因为,谁都想当“甩手掌柜”,你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懒惰,还有人性。以学校运动队为例: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教练负责制”。具体的工 作,学校层面很少参与。顶多参与的是赛前的动员、赛中的领队和赛后的颁奖总结。要是哪天惹得这位教练不高兴,心里有气,罢训。学校层面也只能“干瞪眼”。领导总不能自己去训练吧。一旦这位教练离开了,接任的教练,多数情况下,又得重起炉灶。这时,用建立流程的方法,让队员始终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而非教练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步:学校层面分队到个人,共同参与制定招新的标准,人数和时间。第二步:进行档案录入与管理,招新欢迎会。第三步:审核教练训练计划;第四步:平时训练的督查和平时训练的检测,要记录在档案中。第五步:参赛时参与领队;第六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赛后的总结会和表彰会、迎新会或告别会。以上六步,核心思想是剥离人、事、权。无论谁离开了,接任教练都能快速上手。下一任领导只要按这个流程走,都不会被下属“卡脖子”,“撂挑子”。3、我在前面的文章,《管理者能从哪些方面来消除内部争斗》中细细地分析了直线型职能部门的种种利弊,管理者在不能改变学校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我建议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事件的流程。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建立流程的具体方法论。在前面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校教研方面,同样可以梳理出流程。以平时检测为例:第一步:年级组各科老师将学生的随堂练习情况(含优缺点情况和错题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第二步:各学科教研小组长将情况汇总反 馈教科室主任;第三步:教科室主任将所有学科的情况汇报给教务处主任;第四步:教务处根据反馈情况,请示分管副校长;第五步:分管副校长根据本期或近期学校工作进度,合理安排教研周次、地点、科目等教研会议,并对实施做纪律要求,奖惩要求;第六步:教务主任对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第七步: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根据各任课老师的教学强项(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讲解方面比较强),进行具体的教师讲解人(中心发言人)安排。第八步:会后,各板块负责老师将本年级同类型犯错的同学集中统一,进行精准讲解。这样的目的,一是权责比较清楚,事情到了哪一级,谁窝工了,习惯后,上下两级的人自然都会催促;二是流程比较清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都只承担了其中一小部分工作,简单、轻松。解放了领导的时间,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上下可以联动,避免“撂挑子”。同时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每位老师在所有类型试题上花费时间或照顾不周(比如某的班上该类型的题就两三个人比较弱);三是突出了老师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所有老师在工作中都展现闪光点和发热点,避免了内耗;四是优化了教学时间;五是整合(聚合)了所有老师的教学优点,对每位同学而言,吸收了所有教学精华。从上到下的流程就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制定本学期的教研周次、科次、奖惩和整个流程监督;教务处根据上报情况做请示,实施时对该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地点。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进行人员安排,具体讲解教师的安排,对本次的反 馈做记录。学科教研小组长负责统计本年级同学科的反馈情况;各任课教师在质量检测后进行题型分析,错题学生分类。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让你觉得,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嘛,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学校的制度墙上,就有这些,然而没用。4、诚然,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关键的关键在于跑流程,在于执行贯彻。万事开头难,前几次的流程,要是把它交给一位性格温和的领导,恐怕连流程都走不完。必须是能压场的领导,压着流程多跑几遍,等到几次之后,大家熟悉了流程,形成了习惯,有了遵循度和默契的时候,压场老大就可以退出舞台了。当有新人进入,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地按流程执行,也就习惯成自然。把领导解放出来,专研其它事项去了。能看清本质是能耐,能制定规则是本事,能执行制度的是强人。5、最后的话,作为管理者,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达到无事可做,也不是事无巨细,事事自己做。而是建立流程,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扬之所长,避其所短,牵一发而动全身。
简介:双减背景下,你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教师1、为什么是双减背景下建议做这样的改变?双减前,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要成功,先发疯,闭着眼睛也要往前冲”,成为一种常态。绝大部分担子直接压给老师和学生;交流课很“精彩”;平时的“教研”也只是走走过场,聚在一起拍拍照,回去以后刷题绝不含糊。这样的全民刷题下,也给某些教师的“不专不精”提供了缝隙。另一方面,在一个直线职能部门框架下的学校,教师往往是独立承担了某方面的工作,实行的近似“承包制”这种模式。这种对个人的态度和能力都要求挺高的环境下,累是肯定的,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之间明面上是“竞”,但其实更多的是“争”。所以,平时的教研“拍拍照,”也不足为奇。再一方面,对于管理者的培训课程,大多数是态度方面的培训,强调的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往往要求的是,管理者要比教师更勤奋,担起更重的担子,像孔明一样,起到模范作用。但是,对于管理上的方法论培训,少之又少。以至于不管是刚晋升还是调任到另外一所学校做管理者的,一年半载时都会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或者完全找不到套路。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所学校新提拔了一位主任,他向分管校长请示,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把活动的大体情况讲完之后,副校长非常奇怪地问到:“小李,说完了吗?你的方案就这些?你的这项活动起因是什么,组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你准备了几套方案,组织这项活动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所有的事情你不梳理清楚,我如何去向校长汇报。我如果按 你这样去汇报,哪里是请示工作?分明是在给校长安排工作”。你看,这个真实的案例,暴露了几个典型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提拔前重点看的是品德。二是印证了岗前培训的滞后性。是他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不知道具体的管理技能。错不怪他,是上面没有培训他。三是,很明显,这所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承包制”,缺少流程机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地方提出了很多的“增”。除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就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因此,本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出倡议:双减背景下,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学校管理效能,你或许要改变的是流程,而非某位教师。2、流程一词,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水流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作成成品的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还可以理解为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可称之为流程;注意是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企业界用得比较多。他关注的是结果,它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事业单位通常用“机制”一词。流程和机制大意差不多,但流程一词在世面上更通俗易懂。今天之所以讲流程(机制),是因为我们本就工作在其中,但是就像鱼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一样,太久没起涟漪,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一样。或者说没人提起它,后来者也就忽略了它。然而,它又是那么地重要。流程的建立,简单到爆,但要真正坚持实施它,又有点儿难。因为,谁都想当“甩手掌柜”,你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懒惰,还有人性。以学校运动队为例: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教练负责制”。具体的工 作,学校层面很少参与。顶多参与的是赛前的动员、赛中的领队和赛后的颁奖总结。要是哪天惹得这位教练不高兴,心里有气,罢训。学校层面也只能“干瞪眼”。领导总不能自己去训练吧。一旦这位教练离开了,接任的教练,多数情况下,又得重起炉灶。这时,用建立流程的方法,让队员始终成为学校运动队的一份子,而非教练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步:学校层面分队到个人,共同参与制定招新的标准,人数和时间。第二步:进行档案录入与管理,招新欢迎会。第三步:审核教练训练计划;第四步:平时训练的督查和平时训练的检测,要记录在档案中。第五步:参赛时参与领队;第六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赛后的总结会和表彰会、迎新会或告别会。以上六步,核心思想是剥离人、事、权。无论谁离开了,接任教练都能快速上手。下一任领导只要按这个流程走,都不会被下属“卡脖子”,“撂挑子”。3、我在前面的文章,《管理者能从哪些方面来消除内部争斗》中细细地分析了直线型职能部门的种种利弊,管理者在不能改变学校组织框架的前提下,我建议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事件的流程。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建立流程的具体方法论。在前面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校教研方面,同样可以梳理出流程。以平时检测为例:第一步:年级组各科老师将学生的随堂练习情况(含优缺点情况和错题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第二步:各学科教研小组长将情况汇总反 馈教科室主任;第三步:教科室主任将所有学科的情况汇报给教务处主任;第四步:教务处根据反馈情况,请示分管副校长;第五步:分管副校长根据本期或近期学校工作进度,合理安排教研周次、地点、科目等教研会议,并对实施做纪律要求,奖惩要求;第六步:教务主任对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第七步: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根据各任课老师的教学强项(比如有的老师在作文讲解方面比较强),进行具体的教师讲解人(中心发言人)安排。第八步:会后,各板块负责老师将本年级同类型犯错的同学集中统一,进行精准讲解。这样的目的,一是权责比较清楚,事情到了哪一级,谁窝工了,习惯后,上下两级的人自然都会催促;二是流程比较清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都只承担了其中一小部分工作,简单、轻松。解放了领导的时间,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上下可以联动,避免“撂挑子”。同时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每位老师在所有类型试题上花费时间或照顾不周(比如某的班上该类型的题就两三个人比较弱);三是突出了老师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所有老师在工作中都展现闪光点和发热点,避免了内耗;四是优化了教学时间;五是整合(聚合)了所有老师的教学优点,对每位同学而言,吸收了所有教学精华。从上到下的流程就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制定本学期的教研周次、科次、奖惩和整个流程监督;教务处根据上报情况做请示,实施时对该年级整体情况做通报,并安排各科目具体实施的牵头人、时间、地点。教科室主任具体组织,进行人员安排,具体讲解教师的安排,对本次的反 馈做记录。学科教研小组长负责统计本年级同学科的反馈情况;各任课教师在质量检测后进行题型分析,错题学生分类。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让你觉得,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嘛,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学校的制度墙上,就有这些,然而没用。4、诚然,流程的建立很简单,关键的关键在于跑流程,在于执行贯彻。万事开头难,前几次的流程,要是把它交给一位性格温和的领导,恐怕连流程都走不完。必须是能压场的领导,压着流程多跑几遍,等到几次之后,大家熟悉了流程,形成了习惯,有了遵循度和默契的时候,压场老大就可以退出舞台了。当有新人进入,看到大家都有条不紊地按流程执行,也就习惯成自然。把领导解放出来,专研其它事项去了。能看清本质是能耐,能制定规则是本事,能执行制度的是强人。5、最后的话,作为管理者,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达到无事可做,也不是事无巨细,事事自己做。而是建立流程,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扬之所长,避其所短,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