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22 《陈涉世家》同步练习(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22 《陈涉世家》同步练习(含解析),九年级下语文同步练习,莲山课件.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üè)油漆.(xī)苟.安(gǒu)

B.躲避.(bì)拘泥.(ní)怅.然(chàng)

)桥堍.(tù)

C.鉴.赏(jiàn)驱遣.(qiǎn

D.一缕.(lǚ)即.使(jí)契.合(qiè)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B项中的“泥”应读nì;D项中的“契”应读q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荒凉舒适愉快

B.静寂歌遥原始社会

C.耀眼萌生不声不响

D.解释忧惧帐然凝望

【答案】C

【解析】A.栽→载。B.遥→谣。D.帐→怅。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答案】B

【解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

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

4.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

2)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

3)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4)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

格外清明的天地。()

【答案】(1)比喻(2)反问(3)引用(4)拟人

【解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比喻句就

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

事物。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

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拟人修

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答案】B

【解析】A项中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C项中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D项中“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

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复阅读”这一中心论点,③可作为第一句;⑤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句的衔

接,可作为第二句;①④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②句有明显的总结作用,可作为尾句。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

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

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

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

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7.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解析】段落可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它的安排体现了文章的脉络、构思特点和中心表达。阅读时,正确

把握段落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常

见的出题方式有“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

处、效果)”“文章第×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文章第×段提到××内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段落是居于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是中间,然后再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

角度进行分析。

8.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2019-2020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答案)

2019-2020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答案),九年级下语文同步练习,莲山课件.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解析】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

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

化、形象化。

9.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答案】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

所感。

【解析】解答文意概括题的要领是:一要重视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把握要点。文意概括要求对文章(本

文以语段为例说明)的内容要点、主旨进行总括归纳。而分是合的前提,不能分就一定不能合,笼统盲目

的概括必然不得要领。因此,概括文章必须从理清思路入手,了解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对其中的观点材料

要能分得清辩得明;作者说的是几个意思,包含几个要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也要能把握。

10.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答案】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

阅读的真正目的。

11.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

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

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

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

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

“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

“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

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

“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

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

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

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

”。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

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

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2.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3. “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

“山”后想到的景象。

14. 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

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15. 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

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

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

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

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

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12.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

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13. 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

绵。

14. 示例:我认为可以。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5. 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

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

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12.试题分析:考查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

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第1段的“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

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第7段的“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答即可。

13.试题分析:首先要看懂甲骨文的“雨”与“山”字的形状特点,再联想到今天“山”与“雨”两个字在今天的意思。然后发挥想象,解读其义。想象“雨”与“山”所描绘的景象。

14.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如所给材料写的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一事例。这正好能够证明“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这一观点。15.试题分析:探究题。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问深究字的本源意义有否必要。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可从汉字是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来分析。这一点是拼音文字无法做到的。同时,通过深究字的本源意义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练习,九年级下语文同步练习,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