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筑牢思想根基,走好新时代之路

筑牢思想根基,走好新时代之路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靠着伟大斗争精神和高超斗争本领,筚路蓝缕创伟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应自觉扎牢思想根基,发扬斗争精神,确保答好新时代之“卷”。筑牢宗旨的思想之“基”

12《拿来主义》一、教学指南【课文分析】《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是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权威论述。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

简介:《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素养目标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三、文体介绍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2、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提高国家软实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guānmiǎnbiécuìgēngzhìsècànsuǐchán 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1.研读标题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相应的段落中画出具体的和“拿来”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班级内交流。)2.文章结构(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3.“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些段落有所体现?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第五段:“……‘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所以文明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九段:“他占有,挑选。”第十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观点的提出在第五段,这和一般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课文1-4段,作者又提出了哪几个主义? 作者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5.“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特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还有——还要送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实质惧外、锁国媚外、卖国抛给、误国态度不送、不拿只送不拿给枪炮打开大门6.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作者采用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7.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拿来主义”与“审美本质主义”百年来,中国美学外取诸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学说,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论现代性建构意向,明确标示“美学中国”继往开来的信念。民族国家的振兴期待,社会文化的重建愿望,民众自觉意识的热情呼唤,大众生活幸福的现实设计……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绎出美学的理论蓝图,规划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的现代阐释形式。今天,面对“百年中国美学”这个在学术史上有着充分反省意义的话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学术胸怀和“拿来主义”的理论态度,乃是20世纪中国美学践行“门户开放”的学术策略,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思维基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到朱光潜《诗论》,直至最近二十多年里许多有关中国文艺、中国古典美学的解析和圆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西学”庞大身影;西方美学不仅是百年中国美学的理论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论的“砌墙砖”。而这一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国美学家急欲实现美学的现代建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为一种体现了某种先在必然性的理论话语而出现,它随着美学研究的逐渐推进而最终扩大为整个中国美学百年建构中的自觉。另一方面,这一态势的发展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实践的特殊理论表现:当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为楷模,作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锋的学术活动,必定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价值以及它的学理呈现方式。因此,把美学的学术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实践态度和价值准则。理论上的“审美本质主义” 特征,不仅是一种坚定的学理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百年中国美学演进中,既规范了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强化着百年来中国美学家的学术和人生抱负,成为美学衡量自身也评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体理论表现,一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本体化”置换,全面突出审美、艺术和社会认识功能,强调全部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置于这种审美、艺术能力的全面展开之上;二是围绕社会、人生的“审美化”改造,把对于审美、艺术本质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学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从理性上规定生活与审美的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推及生活本质的展开维度,确定生命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纯粹性和唯一性来规范艺术存在的本体特性,使美学对于艺术价值的阐释直接回归“美是什么”问题的形而上辩护。可以认为,正是在“审美本质主义”的支配下,“审美救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主宰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实践。美学总是把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当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体论来对待,试图以此实现现实生活与人生经验的精神疗治,而美学家也往往乐于充当这样的“精神医生”。就像当年蔡元培寄希望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来,中国美学常常把?己的理论思路最后定格在审美(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方面,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种“救世”的审美人生观。至于人们议论纷纷的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美学“泛化”现象,也同样证明了这种审美本质主义的影响及其必然发展:一旦人们把“美(艺术)”当作生命价值本体加以确认,美学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断一切、确定一切且无往不胜的理论。今天,对于百年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学术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应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语境去作考察,才能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与之直接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如: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真实意味是什么,中国美学同西方学术思想对话的自身合法性根据何在,如何把握传统美学承续过程中的现代性转换矛盾,中国美学的理论重建怎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真实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1934年6月4 日,鲁迅发表《拿来主义》,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通俗,耐人寻味,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但是,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今天再来看看这篇80余年前的文章,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呢?鲁迅一《拿来主义》都写了什么内容?1.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一开篇,作者即点出中国明清之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后就由一个极端蜕变为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送去主义”,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之后是送“活人”,可谓每况愈下,“坐送山空”。所以这个“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会导致中国亡国。批判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后,作者顺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2.继续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批判之后,作者再次指出自己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3.批判“送来”的危害。本该讲述“拿来主义”的,可是作者笔头一滑,又开始批判“送来”,讲了各种洋货给中国人民产生的危害。所以,这种“送来”,其实就是对中国人图财害命的“侵略主义”。在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作者又一次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指出“拿来主义”的做法。作者以怎样继承“大宅子”为喻,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是胆小怯懦,不敢接受文化遗产的懦夫;“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大宅子,是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先进文化遗产的笨蛋;“废物”欣然去吸大宅子中的鸦片,是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文化遗产的败类。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接受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抛弃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合理使用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鸦片”),将文化遗产糟粕中的旧形式送一部分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烟灯烟枪”)。之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塑造新人及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拿来主义”有没有什么缺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这是非常先进的。“主义”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虽然在外国不断有“杜鲁门主义”、“小布什主义”等提出,但是在中国,继马列主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谦虚地不再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主义”。鲁迅能提出一个“主义”并进入教材,这不愧有思想家的风范。就历史发展来看,义和团盲目排外,虽然立场坚定,做法却不免似文中的“昏蛋”;而我们在遭到外国封锁压力,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后,不免又走上了一段类似“闭关锁国”的道路;但是,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忽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崇洋媚外的道路,对外国文化中的腐朽事物趋之若鹜,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废物”。这些行为,正好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刻。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确实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这也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是,今天来看,鲁迅的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拿来之前要三思。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第一道程序“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有点浪费。比如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时,先不敢三七二十一,买设备,结果买来的设备不符合中国的铁矿材质,造成巨大浪费。所以实行“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有用的拿,不能一股脑先拿来,再去决定要不要“存放”或“毁灭”,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洋垃圾”肆虐的今天,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一堆洋垃圾进口过来,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不是说简单地“毁灭”就可以了事了。其次,毁灭之时要谨慎。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在理论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实践上由于见识与判断力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将有用的东西毁灭掉的现象,而一旦这样做了,再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就是鲁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对于梅兰芳、徐悲鸿及“象征主义”的不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人或事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在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意义,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政策的好处,多一点宽容与自由的精神,多一些程序与规则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拿来主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介:《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素养目标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三、文体介绍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2、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提高国家软实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guānmiǎnbiécuìgēngzhìsècànsuǐchán 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1.研读标题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相应的段落中画出具体的和“拿来”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班级内交流。)2.文章结构(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3.“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些段落有所体现?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第五段:“……‘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所以文明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九段:“他占有,挑选。”第十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观点的提出在第五段,这和一般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课文1-4段,作者又提出了哪几个主义? 作者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5.“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特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还有——还要送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实质惧外、锁国媚外、卖国抛给、误国态度不送、不拿只送不拿给枪炮打开大门6.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作者采用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7.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拿来主义”与“审美本质主义”百年来,中国美学外取诸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学说,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论现代性建构意向,明确标示“美学中国”继往开来的信念。民族国家的振兴期待,社会文化的重建愿望,民众自觉意识的热情呼唤,大众生活幸福的现实设计……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绎出美学的理论蓝图,规划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的现代阐释形式。今天,面对“百年中国美学”这个在学术史上有着充分反省意义的话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学术胸怀和“拿来主义”的理论态度,乃是20世纪中国美学践行“门户开放”的学术策略,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思维基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到朱光潜《诗论》,直至最近二十多年里许多有关中国文艺、中国古典美学的解析和圆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西学”庞大身影;西方美学不仅是百年中国美学的理论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论的“砌墙砖”。而这一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国美学家急欲实现美学的现代建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为一种体现了某种先在必然性的理论话语而出现,它随着美学研究的逐渐推进而最终扩大为整个中国美学百年建构中的自觉。另一方面,这一态势的发展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实践的特殊理论表现:当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为楷模,作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锋的学术活动,必定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价值以及它的学理呈现方式。因此,把美学的学术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实践态度和价值准则。理论上的“审美本质主义” 特征,不仅是一种坚定的学理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百年中国美学演进中,既规范了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强化着百年来中国美学家的学术和人生抱负,成为美学衡量自身也评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体理论表现,一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本体化”置换,全面突出审美、艺术和社会认识功能,强调全部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置于这种审美、艺术能力的全面展开之上;二是围绕社会、人生的“审美化”改造,把对于审美、艺术本质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学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从理性上规定生活与审美的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推及生活本质的展开维度,确定生命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纯粹性和唯一性来规范艺术存在的本体特性,使美学对于艺术价值的阐释直接回归“美是什么”问题的形而上辩护。可以认为,正是在“审美本质主义”的支配下,“审美救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主宰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实践。美学总是把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当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体论来对待,试图以此实现现实生活与人生经验的精神疗治,而美学家也往往乐于充当这样的“精神医生”。就像当年蔡元培寄希望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来,中国美学常常把?己的理论思路最后定格在审美(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方面,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种“救世”的审美人生观。至于人们议论纷纷的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美学“泛化”现象,也同样证明了这种审美本质主义的影响及其必然发展:一旦人们把“美(艺术)”当作生命价值本体加以确认,美学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断一切、确定一切且无往不胜的理论。今天,对于百年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学术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应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语境去作考察,才能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与之直接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如: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真实意味是什么,中国美学同西方学术思想对话的自身合法性根据何在,如何把握传统美学承续过程中的现代性转换矛盾,中国美学的理论重建怎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真实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1934年6月4 日,鲁迅发表《拿来主义》,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通俗,耐人寻味,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但是,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今天再来看看这篇80余年前的文章,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呢?鲁迅一《拿来主义》都写了什么内容?1.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一开篇,作者即点出中国明清之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后就由一个极端蜕变为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送去主义”,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之后是送“活人”,可谓每况愈下,“坐送山空”。所以这个“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会导致中国亡国。批判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后,作者顺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2.继续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批判之后,作者再次指出自己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3.批判“送来”的危害。本该讲述“拿来主义”的,可是作者笔头一滑,又开始批判“送来”,讲了各种洋货给中国人民产生的危害。所以,这种“送来”,其实就是对中国人图财害命的“侵略主义”。在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作者又一次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指出“拿来主义”的做法。作者以怎样继承“大宅子”为喻,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是胆小怯懦,不敢接受文化遗产的懦夫;“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大宅子,是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先进文化遗产的笨蛋;“废物”欣然去吸大宅子中的鸦片,是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文化遗产的败类。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接受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抛弃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合理使用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鸦片”),将文化遗产糟粕中的旧形式送一部分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烟灯烟枪”)。之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塑造新人及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拿来主义”有没有什么缺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这是非常先进的。“主义”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虽然在外国不断有“杜鲁门主义”、“小布什主义”等提出,但是在中国,继马列主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谦虚地不再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主义”。鲁迅能提出一个“主义”并进入教材,这不愧有思想家的风范。就历史发展来看,义和团盲目排外,虽然立场坚定,做法却不免似文中的“昏蛋”;而我们在遭到外国封锁压力,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后,不免又走上了一段类似“闭关锁国”的道路;但是,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忽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崇洋媚外的道路,对外国文化中的腐朽事物趋之若鹜,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废物”。这些行为,正好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刻。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确实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这也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是,今天来看,鲁迅的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拿来之前要三思。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第一道程序“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有点浪费。比如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时,先不敢三七二十一,买设备,结果买来的设备不符合中国的铁矿材质,造成巨大浪费。所以实行“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有用的拿,不能一股脑先拿来,再去决定要不要“存放”或“毁灭”,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洋垃圾”肆虐的今天,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一堆洋垃圾进口过来,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不是说简单地“毁灭”就可以了事了。其次,毁灭之时要谨慎。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在理论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实践上由于见识与判断力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将有用的东西毁灭掉的现象,而一旦这样做了,再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就是鲁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对于梅兰芳、徐悲鸿及“象征主义”的不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人或事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在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意义,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政策的好处,多一点宽容与自由的精神,多一些程序与规则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拿来主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介:《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素养目标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三、文体介绍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2、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提高国家软实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guānmiǎnbiécuìgēngzhìsècànsuǐchán 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1.研读标题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相应的段落中画出具体的和“拿来”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班级内交流。)2.文章结构(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3.“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些段落有所体现?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第五段:“……‘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所以文明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九段:“他占有,挑选。”第十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观点的提出在第五段,这和一般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课文1-4段,作者又提出了哪几个主义? 作者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5.“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特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还有——还要送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实质惧外、锁国媚外、卖国抛给、误国态度不送、不拿只送不拿给枪炮打开大门6.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作者采用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7.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拿来主义”与“审美本质主义”百年来,中国美学外取诸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学说,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论现代性建构意向,明确标示“美学中国”继往开来的信念。民族国家的振兴期待,社会文化的重建愿望,民众自觉意识的热情呼唤,大众生活幸福的现实设计……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绎出美学的理论蓝图,规划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的现代阐释形式。今天,面对“百年中国美学”这个在学术史上有着充分反省意义的话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学术胸怀和“拿来主义”的理论态度,乃是20世纪中国美学践行“门户开放”的学术策略,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思维基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到朱光潜《诗论》,直至最近二十多年里许多有关中国文艺、中国古典美学的解析和圆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西学”庞大身影;西方美学不仅是百年中国美学的理论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论的“砌墙砖”。而这一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国美学家急欲实现美学的现代建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为一种体现了某种先在必然性的理论话语而出现,它随着美学研究的逐渐推进而最终扩大为整个中国美学百年建构中的自觉。另一方面,这一态势的发展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实践的特殊理论表现:当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为楷模,作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锋的学术活动,必定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价值以及它的学理呈现方式。因此,把美学的学术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实践态度和价值准则。理论上的“审美本质主义” 特征,不仅是一种坚定的学理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百年中国美学演进中,既规范了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强化着百年来中国美学家的学术和人生抱负,成为美学衡量自身也评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体理论表现,一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本体化”置换,全面突出审美、艺术和社会认识功能,强调全部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置于这种审美、艺术能力的全面展开之上;二是围绕社会、人生的“审美化”改造,把对于审美、艺术本质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学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从理性上规定生活与审美的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推及生活本质的展开维度,确定生命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纯粹性和唯一性来规范艺术存在的本体特性,使美学对于艺术价值的阐释直接回归“美是什么”问题的形而上辩护。可以认为,正是在“审美本质主义”的支配下,“审美救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主宰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实践。美学总是把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当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体论来对待,试图以此实现现实生活与人生经验的精神疗治,而美学家也往往乐于充当这样的“精神医生”。就像当年蔡元培寄希望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来,中国美学常常把?己的理论思路最后定格在审美(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方面,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种“救世”的审美人生观。至于人们议论纷纷的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美学“泛化”现象,也同样证明了这种审美本质主义的影响及其必然发展:一旦人们把“美(艺术)”当作生命价值本体加以确认,美学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断一切、确定一切且无往不胜的理论。今天,对于百年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学术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应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语境去作考察,才能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与之直接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如: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真实意味是什么,中国美学同西方学术思想对话的自身合法性根据何在,如何把握传统美学承续过程中的现代性转换矛盾,中国美学的理论重建怎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真实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1934年6月4 日,鲁迅发表《拿来主义》,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通俗,耐人寻味,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但是,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今天再来看看这篇80余年前的文章,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呢?鲁迅一《拿来主义》都写了什么内容?1.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一开篇,作者即点出中国明清之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后就由一个极端蜕变为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送去主义”,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之后是送“活人”,可谓每况愈下,“坐送山空”。所以这个“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会导致中国亡国。批判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后,作者顺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2.继续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批判之后,作者再次指出自己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3.批判“送来”的危害。本该讲述“拿来主义”的,可是作者笔头一滑,又开始批判“送来”,讲了各种洋货给中国人民产生的危害。所以,这种“送来”,其实就是对中国人图财害命的“侵略主义”。在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作者又一次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指出“拿来主义”的做法。作者以怎样继承“大宅子”为喻,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是胆小怯懦,不敢接受文化遗产的懦夫;“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大宅子,是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先进文化遗产的笨蛋;“废物”欣然去吸大宅子中的鸦片,是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文化遗产的败类。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接受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抛弃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合理使用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鸦片”),将文化遗产糟粕中的旧形式送一部分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烟灯烟枪”)。之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塑造新人及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拿来主义”有没有什么缺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这是非常先进的。“主义”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虽然在外国不断有“杜鲁门主义”、“小布什主义”等提出,但是在中国,继马列主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谦虚地不再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主义”。鲁迅能提出一个“主义”并进入教材,这不愧有思想家的风范。就历史发展来看,义和团盲目排外,虽然立场坚定,做法却不免似文中的“昏蛋”;而我们在遭到外国封锁压力,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后,不免又走上了一段类似“闭关锁国”的道路;但是,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忽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崇洋媚外的道路,对外国文化中的腐朽事物趋之若鹜,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废物”。这些行为,正好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刻。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确实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这也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是,今天来看,鲁迅的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拿来之前要三思。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第一道程序“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有点浪费。比如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时,先不敢三七二十一,买设备,结果买来的设备不符合中国的铁矿材质,造成巨大浪费。所以实行“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有用的拿,不能一股脑先拿来,再去决定要不要“存放”或“毁灭”,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洋垃圾”肆虐的今天,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一堆洋垃圾进口过来,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不是说简单地“毁灭”就可以了事了。其次,毁灭之时要谨慎。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在理论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实践上由于见识与判断力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将有用的东西毁灭掉的现象,而一旦这样做了,再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就是鲁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对于梅兰芳、徐悲鸿及“象征主义”的不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人或事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在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意义,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政策的好处,多一点宽容与自由的精神,多一些程序与规则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拿来主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介:《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素养目标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三、文体介绍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2、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提高国家软实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guānmiǎnbiécuìgēngzhìsècànsuǐchán 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1.研读标题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相应的段落中画出具体的和“拿来”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班级内交流。)2.文章结构(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3.“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些段落有所体现?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第五段:“……‘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所以文明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九段:“他占有,挑选。”第十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观点的提出在第五段,这和一般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课文1-4段,作者又提出了哪几个主义? 作者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5.“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特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还有——还要送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实质惧外、锁国媚外、卖国抛给、误国态度不送、不拿只送不拿给枪炮打开大门6.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作者采用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7.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拿来主义”与“审美本质主义”百年来,中国美学外取诸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学说,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论现代性建构意向,明确标示“美学中国”继往开来的信念。民族国家的振兴期待,社会文化的重建愿望,民众自觉意识的热情呼唤,大众生活幸福的现实设计……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绎出美学的理论蓝图,规划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的现代阐释形式。今天,面对“百年中国美学”这个在学术史上有着充分反省意义的话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学术胸怀和“拿来主义”的理论态度,乃是20世纪中国美学践行“门户开放”的学术策略,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思维基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到朱光潜《诗论》,直至最近二十多年里许多有关中国文艺、中国古典美学的解析和圆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西学”庞大身影;西方美学不仅是百年中国美学的理论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论的“砌墙砖”。而这一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国美学家急欲实现美学的现代建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为一种体现了某种先在必然性的理论话语而出现,它随着美学研究的逐渐推进而最终扩大为整个中国美学百年建构中的自觉。另一方面,这一态势的发展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实践的特殊理论表现:当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为楷模,作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锋的学术活动,必定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价值以及它的学理呈现方式。因此,把美学的学术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实践态度和价值准则。理论上的“审美本质主义” 特征,不仅是一种坚定的学理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百年中国美学演进中,既规范了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强化着百年来中国美学家的学术和人生抱负,成为美学衡量自身也评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体理论表现,一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本体化”置换,全面突出审美、艺术和社会认识功能,强调全部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置于这种审美、艺术能力的全面展开之上;二是围绕社会、人生的“审美化”改造,把对于审美、艺术本质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学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从理性上规定生活与审美的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推及生活本质的展开维度,确定生命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纯粹性和唯一性来规范艺术存在的本体特性,使美学对于艺术价值的阐释直接回归“美是什么”问题的形而上辩护。可以认为,正是在“审美本质主义”的支配下,“审美救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主宰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实践。美学总是把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当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体论来对待,试图以此实现现实生活与人生经验的精神疗治,而美学家也往往乐于充当这样的“精神医生”。就像当年蔡元培寄希望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来,中国美学常常把?己的理论思路最后定格在审美(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方面,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种“救世”的审美人生观。至于人们议论纷纷的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美学“泛化”现象,也同样证明了这种审美本质主义的影响及其必然发展:一旦人们把“美(艺术)”当作生命价值本体加以确认,美学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断一切、确定一切且无往不胜的理论。今天,对于百年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学术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应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语境去作考察,才能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与之直接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如: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真实意味是什么,中国美学同西方学术思想对话的自身合法性根据何在,如何把握传统美学承续过程中的现代性转换矛盾,中国美学的理论重建怎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真实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1934年6月4 日,鲁迅发表《拿来主义》,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通俗,耐人寻味,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但是,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今天再来看看这篇80余年前的文章,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呢?鲁迅一《拿来主义》都写了什么内容?1.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一开篇,作者即点出中国明清之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后就由一个极端蜕变为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送去主义”,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之后是送“活人”,可谓每况愈下,“坐送山空”。所以这个“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会导致中国亡国。批判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后,作者顺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2.继续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批判之后,作者再次指出自己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3.批判“送来”的危害。本该讲述“拿来主义”的,可是作者笔头一滑,又开始批判“送来”,讲了各种洋货给中国人民产生的危害。所以,这种“送来”,其实就是对中国人图财害命的“侵略主义”。在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作者又一次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指出“拿来主义”的做法。作者以怎样继承“大宅子”为喻,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是胆小怯懦,不敢接受文化遗产的懦夫;“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大宅子,是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先进文化遗产的笨蛋;“废物”欣然去吸大宅子中的鸦片,是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文化遗产的败类。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接受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抛弃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合理使用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鸦片”),将文化遗产糟粕中的旧形式送一部分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烟灯烟枪”)。之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塑造新人及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拿来主义”有没有什么缺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这是非常先进的。“主义”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虽然在外国不断有“杜鲁门主义”、“小布什主义”等提出,但是在中国,继马列主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谦虚地不再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主义”。鲁迅能提出一个“主义”并进入教材,这不愧有思想家的风范。就历史发展来看,义和团盲目排外,虽然立场坚定,做法却不免似文中的“昏蛋”;而我们在遭到外国封锁压力,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后,不免又走上了一段类似“闭关锁国”的道路;但是,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忽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崇洋媚外的道路,对外国文化中的腐朽事物趋之若鹜,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废物”。这些行为,正好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刻。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确实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这也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是,今天来看,鲁迅的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拿来之前要三思。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第一道程序“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有点浪费。比如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时,先不敢三七二十一,买设备,结果买来的设备不符合中国的铁矿材质,造成巨大浪费。所以实行“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有用的拿,不能一股脑先拿来,再去决定要不要“存放”或“毁灭”,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洋垃圾”肆虐的今天,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一堆洋垃圾进口过来,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不是说简单地“毁灭”就可以了事了。其次,毁灭之时要谨慎。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在理论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实践上由于见识与判断力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将有用的东西毁灭掉的现象,而一旦这样做了,再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就是鲁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对于梅兰芳、徐悲鸿及“象征主义”的不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人或事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在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意义,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政策的好处,多一点宽容与自由的精神,多一些程序与规则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拿来主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简介:《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素养目标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三、文体介绍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2、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提高国家软实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guānmiǎnbiécuìgēngzhìsècànsuǐchán 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1.研读标题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3)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相应的段落中画出具体的和“拿来”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班级内交流。)2.文章结构(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3.“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些段落有所体现?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第五段:“……‘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七段:“所以文明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九段:“他占有,挑选。”第十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4.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观点的提出在第五段,这和一般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课文1-4段,作者又提出了哪几个主义? 作者提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5.“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特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先送——还有——还要送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实质惧外、锁国媚外、卖国抛给、误国态度不送、不拿只送不拿给枪炮打开大门6.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中国自诩是太阳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煤矿丰富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作者采用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正确的观点“拿来主义”。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7.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拿来主义”与“审美本质主义”百年来,中国美学外取诸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学说,近承本土民族精神和思想材料,以理论现代性建构意向,明确标示“美学中国”继往开来的信念。民族国家的振兴期待,社会文化的重建愿望,民众自觉意识的热情呼唤,大众生活幸福的现实设计……思想的巨大激情演绎出美学的理论蓝图,规划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的现代阐释形式。今天,面对“百年中国美学”这个在学术史上有着充分反省意义的话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注意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学术胸怀和“拿来主义”的理论态度,乃是20世纪中国美学践行“门户开放”的学术策略,也是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思维基点。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到朱光潜《诗论》,直至最近二十多年里许多有关中国文艺、中国古典美学的解析和圆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西学”庞大身影;西方美学不仅是百年中国美学的理论奠基石,更是扶持理论的“砌墙砖”。而这一态势的形成,一方面同中国美学家急欲实现美学的现代建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路向中,“西方”首先作为一种体现了某种先在必然性的理论话语而出现,它随着美学研究的逐渐推进而最终扩大为整个中国美学百年建构中的自觉。另一方面,这一态势的发展也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实践的特殊理论表现:当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和追求直接以西方理性文明为楷模,作为文化理想之精神先锋的学术活动,必定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突出肯定了“西方”的价值以及它的学理呈现方式。因此,把美学的学术眼光投向西方的天空,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实践态度和价值准则。理论上的“审美本质主义” 特征,不仅是一种坚定的学理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百年中国美学演进中,既规范了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强化着百年来中国美学家的学术和人生抱负,成为美学衡量自身也评判生活的最基本尺度。它的具体理论表现,一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本体化”置换,全面突出审美、艺术和社会认识功能,强调全部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置于这种审美、艺术能力的全面展开之上;二是围绕社会、人生的“审美化”改造,把对于审美、艺术本质的理解定位在人性自由解放、人格美化提升,突出了美学的人文考察特性;三是从理性上规定生活与审美的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推及生活本质的展开维度,确定生命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四是以“美”的纯粹性和唯一性来规范艺术存在的本体特性,使美学对于艺术价值的阐释直接回归“美是什么”问题的形而上辩护。可以认为,正是在“审美本质主义”的支配下,“审美救世主义”的理想情怀主宰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实践。美学总是把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认识当作具有充足理由律的生命本体论来对待,试图以此实现现实生活与人生经验的精神疗治,而美学家也往往乐于充当这样的“精神医生”。就像当年蔡元培寄希望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来,中国美学常常把?己的理论思路最后定格在审美(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方面,这其中便很能反映出一种“救世”的审美人生观。至于人们议论纷纷的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美学“泛化”现象,也同样证明了这种审美本质主义的影响及其必然发展:一旦人们把“美(艺术)”当作生命价值本体加以确认,美学也就成了可以包容一切、判断一切、确定一切且无往不胜的理论。今天,对于百年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学术史最基本的材料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应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语境去作考察,才能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个清醒的把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对与之直接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如:中国美学现代性建构的真实意味是什么,中国美学同西方学术思想对话的自身合法性根据何在,如何把握传统美学承续过程中的现代性转换矛盾,中国美学的理论重建怎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真实的文化功能等,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1934年6月4 日,鲁迅发表《拿来主义》,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文章思想深刻、语言通俗,耐人寻味,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但是,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今天再来看看这篇80余年前的文章,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呢?鲁迅一《拿来主义》都写了什么内容?1.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一开篇,作者即点出中国明清之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所带来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导致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后就由一个极端蜕变为另一个极端,走向了“送去主义”,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之后是送“活人”,可谓每况愈下,“坐送山空”。所以这个“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会导致中国亡国。批判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之后,作者顺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2.继续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闭关”,作者就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上。指出即使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一味如此送过去,中国的物产被送完了,后代子孙只能作乞丐。批判之后,作者再次指出自己的中心论题——“拿来主义”。3.批判“送来”的危害。本该讲述“拿来主义”的,可是作者笔头一滑,又开始批判“送来”,讲了各种洋货给中国人民产生的危害。所以,这种“送来”,其实就是对中国人图财害命的“侵略主义”。在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作者又一次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指出“拿来主义”的做法。作者以怎样继承“大宅子”为喻,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受大宅子,是胆小怯懦,不敢接受文化遗产的懦夫;“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大宅子,是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先进文化遗产的笨蛋;“废物”欣然去吸大宅子中的鸦片,是不分好坏,盲目接受文化遗产的败类。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则是:接受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抛弃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合理使用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鸦片”),将文化遗产糟粕中的旧形式送一部分进博物馆作反面教材(“烟灯烟枪”)。之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塑造新人及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拿来主义”有没有什么缺陷?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拿来主义”的思想,这是非常先进的。“主义”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虽然在外国不断有“杜鲁门主义”、“小布什主义”等提出,但是在中国,继马列主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谦虚地不再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主义”。鲁迅能提出一个“主义”并进入教材,这不愧有思想家的风范。就历史发展来看,义和团盲目排外,虽然立场坚定,做法却不免似文中的“昏蛋”;而我们在遭到外国封锁压力,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后,不免又走上了一段类似“闭关锁国”的道路;但是,在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忽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崇洋媚外的道路,对外国文化中的腐朽事物趋之若鹜,变成了鲁迅笔下的“废物”。这些行为,正好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刻。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确实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这也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但是,今天来看,鲁迅的所说的“拿来主义”似乎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拿来之前要三思。作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第一道程序“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有点浪费。比如张之洞建汉阳铁厂时,先不敢三七二十一,买设备,结果买来的设备不符合中国的铁矿材质,造成巨大浪费。所以实行“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有用的拿,不能一股脑先拿来,再去决定要不要“存放”或“毁灭”,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在“洋垃圾”肆虐的今天,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一堆洋垃圾进口过来,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不是说简单地“毁灭”就可以了事了。其次,毁灭之时要谨慎。鲁迅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在理论上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实践上由于见识与判断力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将有用的东西毁灭掉的现象,而一旦这样做了,再恢复起来就困难了。就是鲁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对于梅兰芳、徐悲鸿及“象征主义”的不屑。(“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人或事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的。所以,在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的意义,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政策的好处,多一点宽容与自由的精神,多一些程序与规则的建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拿来主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