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6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3

17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1、明确游览路线,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2、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二、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感受叶老的语言特点。三、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教学重难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 华的双龙洞)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1.品读路上的见闻。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