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34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55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齐恒,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
导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知识链接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6)其若是,孰能御之?(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4)盖亦反其本矣(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1)牛何之( )(2)不知有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齐国虽褊小( )(5)彼恶知之( )(6)则牛羊何择焉(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8)于我心有戚戚焉(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舆薪之不见(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2)百姓之不见保(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4)权,然后知轻重(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6)犹缘木而求鱼(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奚暇治礼义哉(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探微。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知识链接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6)其若是,孰能御之?(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4)盖亦反其本矣(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1)牛何之( )(2)不知有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齐国虽褊小( )(5)彼恶知之( )(6)则牛羊何择焉(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8)于我心有戚戚焉(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舆薪之不见(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2)百姓之不见保(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4)权,然后知轻重(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6)犹缘木而求鱼(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奚暇治礼义哉(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探微。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知识链接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6)其若是,孰能御之?(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4)盖亦反其本矣(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1)牛何之( )(2)不知有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齐国虽褊小( )(5)彼恶知之( )(6)则牛羊何择焉(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8)于我心有戚戚焉(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舆薪之不见(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2)百姓之不见保(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4)权,然后知轻重(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6)犹缘木而求鱼(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奚暇治礼义哉(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探微。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知识链接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6)其若是,孰能御之?(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4)盖亦反其本矣(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1)牛何之( )(2)不知有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齐国虽褊小( )(5)彼恶知之( )(6)则牛羊何择焉(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8)于我心有戚戚焉(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舆薪之不见(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2)百姓之不见保(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4)权,然后知轻重(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6)犹缘木而求鱼(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奚暇治礼义哉(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探微。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简介:《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本课的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善于设譬、善于引领的辩论技巧。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知识链接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6)其若是,孰能御之?(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4)盖亦反其本矣(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1)牛何之( )(2)不知有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齐国虽褊小( )(5)彼恶知之( )(6)则牛羊何择焉(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8)于我心有戚戚焉(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舆薪之不见(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2)百姓之不见保(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4)权,然后知轻重(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6)犹缘木而求鱼(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奚暇治礼义哉(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探微。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同“已”,止。(2)同“悦”(3)(三)(1)已,止(2)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三(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