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知识点整理(共4课)

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2月21日,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

第三单元能量的转换第9课电磁铁(一)1.小马达里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的装置是电磁铁。2.通电时,电流通过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3.根据电磁铁和磁铁都能吸铁,推想电磁铁可能具有磁铁的其他性

简介:文言文阅读-叙小修诗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叙小修诗(明)   袁宏道①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②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顰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③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齋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耳B.耶C.哉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处“极喜其疵处”原因分析最贴切的是(     )A.因为小修的诗文有豪杰之气,识见清朗。B.因为小修的诗文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因为小修的诗文从胸臆流出,情与景会。D.因为小修的诗文能语言质朴,自我独创。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有人写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一起批评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B.看到某人文中有句不像前人说的话,就一起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C.看到有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起指出,认为是旁门左道D.看到某人文中有与前人不相似的话,就一起指认,认为是旁门左道。24.分条陈述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2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及解析]21.A22.B23.B24.(1)强调真情实感,独抒己见,反对虚拟涂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2)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点,不能以是否与前代相合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25.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意思是,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此句语气为限止性感叹语气。 A.耳:表达限止语气和感叹语气。B.耶:多表达疑问、反问、感叹语气等。C.哉:多表达疑问、感叹语气。D.也:朵表达判断、陈述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意思是,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意思是,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由此可知,“极喜其疵处”的原因是“多本色独造语”,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见解独到。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不相肖”,(与前人)的话不相似;“共指”,一起指责;“野狐外道”,歪门邪道。故选B。  参考译文: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贪念光景,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简介:文言文阅读-叙小修诗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叙小修诗(明)   袁宏道①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②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顰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③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齋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耳B.耶C.哉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处“极喜其疵处”原因分析最贴切的是(     )A.因为小修的诗文有豪杰之气,识见清朗。B.因为小修的诗文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因为小修的诗文从胸臆流出,情与景会。D.因为小修的诗文能语言质朴,自我独创。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有人写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一起批评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B.看到某人文中有句不像前人说的话,就一起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C.看到有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起指出,认为是旁门左道D.看到某人文中有与前人不相似的话,就一起指认,认为是旁门左道。24.分条陈述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2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及解析]21.A22.B23.B24.(1)强调真情实感,独抒己见,反对虚拟涂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2)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点,不能以是否与前代相合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25.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意思是,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此句语气为限止性感叹语气。 A.耳:表达限止语气和感叹语气。B.耶:多表达疑问、反问、感叹语气等。C.哉:多表达疑问、感叹语气。D.也:朵表达判断、陈述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意思是,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意思是,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由此可知,“极喜其疵处”的原因是“多本色独造语”,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见解独到。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不相肖”,(与前人)的话不相似;“共指”,一起指责;“野狐外道”,歪门邪道。故选B。  参考译文: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贪念光景,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简介:文言文阅读-叙小修诗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叙小修诗(明)   袁宏道①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②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顰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③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齋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耳B.耶C.哉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处“极喜其疵处”原因分析最贴切的是(     )A.因为小修的诗文有豪杰之气,识见清朗。B.因为小修的诗文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因为小修的诗文从胸臆流出,情与景会。D.因为小修的诗文能语言质朴,自我独创。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有人写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一起批评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B.看到某人文中有句不像前人说的话,就一起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C.看到有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起指出,认为是旁门左道D.看到某人文中有与前人不相似的话,就一起指认,认为是旁门左道。24.分条陈述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2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及解析]21.A22.B23.B24.(1)强调真情实感,独抒己见,反对虚拟涂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2)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点,不能以是否与前代相合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25.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意思是,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此句语气为限止性感叹语气。 A.耳:表达限止语气和感叹语气。B.耶:多表达疑问、反问、感叹语气等。C.哉:多表达疑问、感叹语气。D.也:朵表达判断、陈述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意思是,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意思是,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由此可知,“极喜其疵处”的原因是“多本色独造语”,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见解独到。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不相肖”,(与前人)的话不相似;“共指”,一起指责;“野狐外道”,歪门邪道。故选B。  参考译文: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贪念光景,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简介:文言文阅读-叙小修诗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叙小修诗(明)   袁宏道①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②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顰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③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齋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耳B.耶C.哉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处“极喜其疵处”原因分析最贴切的是(     )A.因为小修的诗文有豪杰之气,识见清朗。B.因为小修的诗文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因为小修的诗文从胸臆流出,情与景会。D.因为小修的诗文能语言质朴,自我独创。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有人写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一起批评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B.看到某人文中有句不像前人说的话,就一起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C.看到有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起指出,认为是旁门左道D.看到某人文中有与前人不相似的话,就一起指认,认为是旁门左道。24.分条陈述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2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及解析]21.A22.B23.B24.(1)强调真情实感,独抒己见,反对虚拟涂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2)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点,不能以是否与前代相合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25.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意思是,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此句语气为限止性感叹语气。 A.耳:表达限止语气和感叹语气。B.耶:多表达疑问、反问、感叹语气等。C.哉:多表达疑问、感叹语气。D.也:朵表达判断、陈述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意思是,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意思是,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由此可知,“极喜其疵处”的原因是“多本色独造语”,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见解独到。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不相肖”,(与前人)的话不相似;“共指”,一起指责;“野狐外道”,歪门邪道。故选B。  参考译文: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贪念光景,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
简介:文言文阅读-叙小修诗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叙小修诗(明)   袁宏道①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     ),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馀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千馀言……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②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顰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③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齋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的虚词是(     )A.耳B.耶C.哉D.也22.对第①段画线处“极喜其疵处”原因分析最贴切的是(     )A.因为小修的诗文有豪杰之气,识见清朗。B.因为小修的诗文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因为小修的诗文从胸臆流出,情与景会。D.因为小修的诗文能语言质朴,自我独创。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有人写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一起批评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B.看到某人文中有句不像前人说的话,就一起指责,认为是歪门邪道。C.看到有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起指出,认为是旁门左道D.看到某人文中有与前人不相似的话,就一起指认,认为是旁门左道。24.分条陈述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25.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及解析]21.A22.B23.B24.(1)强调真情实感,独抒己见,反对虚拟涂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上的束缚;(2)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各有其特点,不能以是否与前代相合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25.文章从对小修其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以之为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过渡到对七子的议论,再通过驳斥七子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文学发展论,最终对小修诗的成就作进一步阐述。【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意思是,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此句语气为限止性感叹语气。 A.耳:表达限止语气和感叹语气。B.耶:多表达疑问、反问、感叹语气等。C.哉:多表达疑问、感叹语气。D.也:朵表达判断、陈述语气。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意思是,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意思是,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由此可知,“极喜其疵处”的原因是“多本色独造语”,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见解独到。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不相肖”,(与前人)的话不相似;“共指”,一起指责;“野狐外道”,歪门邪道。故选B。  参考译文:弟弟小修的诗文大多散佚,留存的就只有现在这本了。我怕它也失之不存,于是便刊刻出来。弟弟自少聪慧,十几岁就作出了《黄山》《雪》两篇赋,将近五千字之长……时间久了,胆识愈加开阔明朗,自认为称得上是豪杰,于是一心想与当时世上的豪杰为友。家弟曾泛舟于西陵峡,还曾任职于塞外边关,遍览燕、赵、齐、鲁、吴、越各地风物,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其诗文水平也因此日渐长进。他写诗作文向来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不肯下笔的,有时情与境相融合,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如水之东流,一泻千里,夺人心魄。这当中有值得称道之处,也有缺点不足。优点就不多言了,即使是缺点也多是直抒胸臆、见解独到之语。我更喜欢他这所谓的缺点;而一般认为值得称道之处,却不能不因仍沿袭粉饰之风而令人遗憾,这是还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一些文人习气的缘故。 有人认为近代诗文的地位是低微的,作文章就一定要以秦汉之文为标准,作诗则一定要以盛唐诗歌为标准,要因袭模拟,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令人不解的是作文之法以秦汉为准,而秦汉人何尝字字向《六经》学习?写诗之道要以盛唐为准,而盛唐人何尝字字向汉魏时期学习?如果秦汉之文模拟《六经》,盛唐之诗效仿汉魏,怎么会有秦汉之文、汉魏之诗自身的存在?所以说,时代更迭,而作文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创造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独具自身面貌,这才是可贵之处,而无所谓优劣之分。天下的事物,有个性的必定不会消失,即使想废除也不可能;而那种与其他事物雷同的则可有可无,即使想使它长存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诗文是不能传诵下去的。如果有传世之作,或许是民间流传的妇女儿童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这些是没有多少见识,而有真性情的朴质之人所作,所以多是自然真情的流露,而不像那些作文便效颦汉魏,作诗便步趋盛唐的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却能引起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共鸣,这是令人高兴的。我的弟弟在当时是不得志的,常发感慨;而且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于贫窘,贪念光景,不甘于寂寞。他手里一有钱,很快就花光,所以一直贫穷;他沉溺于玩乐,不知节制,所以经常生病;常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所以总是多愁善感。愁到极致,便吟咏为诗,所以常把贫穷疾病、人生无聊的苦闷,倾诉于诗中,似哭似骂,就像杨朱面对歧路,不知所从而哭泣。我读过以后也会感到悲伤。大概饱含深情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算得上是“真诗”,能够流传下去。而有的人却批评他太过直露,殊不知情感随环境改变,语言文字随情感起伏而生成,恐怕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怎么会显直露呢?《离骚》也是极抒怨忿之情的作品,写了那些结党营私、垄断朝政的小人,不顾国家安危,苟安享乐,嫉贤妒能,造谣诬蔑。而君王又不体察哀情,听信谗言而恼怒万分。对于这些作者都是痛快地唾骂,哪有什么怨忿却不能过分之说。处于贫苦潦倒的境地,痛哭流涕,辗转无定,没功夫去遣词造句,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难道还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吗?大概南北方气候燥湿有别,性情也是刚柔相异。而性格刚劲朴直,文章峭急直露,是楚地的共同风格,又有什么可疑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