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财务人员年度工作总结精选

财务人员年度工作总结精选  财务人员年度工作总结精选(一)  半年的工作时间转瞬即逝,在xx项目的半年工作中,对工地财务工作我又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增长了见识,精进了工作技能,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现将我这半年的工作内容总结如下: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3.(夜视仪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
简介: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6.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青光),互补于红光。7.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8.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5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五课《热传导》1.热在金属中由(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传递的方向是(四面八方)。⒉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第六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2.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高)处传到温度(低)处。第七课《热辐射》1.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4.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5.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6.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7.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8.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异同之处: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2.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九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2.(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3.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4.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平原地势(低),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5 第十课《火山和地震》1.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火山)、(地震)。2.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4.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5.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6.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第十一课《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3.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水平运动)。4.板块交错反映了板块的(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海陆变迁,下沉形成(海沟),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6.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第十二课《地表雕刻师》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3.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在地壳中含量最多。4.岩石碎屑经过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经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5.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6.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泥岩)。7.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有(火山喷发、地震、造山)等;外部力量有(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海浪)等。第四单元《水在白然界的循环》第十三课《云和雾》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第十四课《露和霜》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O℃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 4.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5.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10月(23)或(24)日。6.露和霜的共同点是:(在夜晚形成、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一般都附看在地表的花早树不或是建巩物上)7.露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霜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第十五课《雨和雪》1.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时,会掉落产生(降水)。2.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3.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4.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5.雪形成时的气温要(低)于0°℃。6.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边形)。第十六课《水滴的“旅行”》1.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第十七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2.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3.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十八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2.(脑)负责储存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3.敏感性高的皮肤能感觉到(两)个相邻的触点。第十九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其中大脑的质量占人脑的(80)%。3.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4.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5.大脑具有(记忆)、(识别)、(控制)、(推理)、(创造)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6.(左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7.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第二十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2.(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3.(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它占体重的2.5%,消耗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5 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