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09文化与生活(附解析)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09文化与生活(附解析),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莲山课件.

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2019 全国 II 卷,35) 表 1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 任务 1970 年实际产 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 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 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 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 C 项;1970 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 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I 卷,34)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 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 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 B 项;“美 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 A 项;“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 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 C 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 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 D 项。 3.(2019 全国 III 卷,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 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是属于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 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 果,故选 A 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 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 B 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 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 C 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 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 D 项。 4(. 2018·全国Ⅰ卷·35)图 8 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 1945 到 1975 年,亚洲和非洲成员 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 A 项正确;从图中 可以看出 1945 到 1975 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 映的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 C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 D 项错误。 5.(2018·全国Ⅱ卷·35)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 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 1947 年启动,1951 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由材料“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可知 1967 年欧共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 体化推动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福利制度,故 C 项错误;布雷 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 1973 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6.(2018·全国Ⅲ卷·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 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 年已经 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 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7.(2017·全国Ⅰ卷·34) 图 4 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 1920 年,苏联成立于 1922 年,时间上与材料 不符,故 A 项错误;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 工业化,故 B 项错误;依据所学,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 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停滞,故 C 项错误;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 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 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 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8.(2017·全国Ⅰ卷·35)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 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 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罗斯、 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 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紧密 相关,故 A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 19 世纪晚期,其表现是跨国公司的 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故 C 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只 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都不属于区域经济 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 D 项错误。 9.(2017·全国Ⅱ卷·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 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 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 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 A 项错误;同样 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 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 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 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 D 项 正确。 10.(2017·全国Ⅲ卷·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 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 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 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 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 C 项错误。依据题干“集体农庄”可知, 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 D 项错误。 11.(2017·全国Ⅲ卷·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 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 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 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根据“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 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 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 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 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 C 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 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 D 项错误。 12.(2016·全国Ⅰ卷·34)表 1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 1 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表格中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因素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 的不利局面,资源紧缺不是主要因素,故 A 项错误;面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新兴独立国家加 强彼此经济合作,纷纷建立一些国际组织,以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故 B 项正确;经济全 球化一开始就出现在生产领域,而不是等到二战后,故 C 项错误;表格中国际组织还未形成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故 D 项错误。 13.(2016·全国Ⅰ卷·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 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 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 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 A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 B 项错误; 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 C 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 D 项错 误。 14.(2016·全国Ⅱ卷·35)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 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 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 A 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不符,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 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 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 D 项正确。 15. (2016·全国Ⅲ卷·34)图 5 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 4 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 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解析】图 5 这四幅图分别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新古典主 义之后是浪漫主义,然后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并不是代表 传统的美术流派被淘汰,因而不能说相继被淘汰,故 A 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而现 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大都未强调理性,故 B 项错误;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 画派和现代主义并不具有批判精神,故 C 项错误;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 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故 D 项正确。 16.(2015·全国Ⅰ卷·35)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 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1981 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 A 项 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 B 项错误;20 世 纪 80 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 C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 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 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 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 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 加强。 科技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盛行。 文化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③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 ①政治上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 年 3 月 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 指导思想 实质:美国在全球反共反苏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 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 正式开始 共产党 和工人 党情报 局成立 时间: 1947 年 9 月 ②经济上 美国 苏联 马歇尔计划 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 战”的战略轨道 实质:以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 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 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 立 时间:1949 年 1 月 目的:以打破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世界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济封锁③军事上 美国 苏联 “北约”建立 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成立:1949 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华约”建立 时间:1955 年 影响:出现了两大军事政 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 极格局形成 (3)影响: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联合的欧洲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 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②进程:1951 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作用: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 a 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b 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c 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d 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②表现: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③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 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标志:1961 年,

2020高考历史复习精选考点试题:民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0高考历史复习精选考点试题:民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复习试题,民国后期的政治,莲山课件.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 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 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 世界金融秩 序混乱 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 或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 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 混乱 各国共同希 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望 秩序 英镑丧失国 际货币地位 二战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以英镑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经济实 力大增 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巨大而空前稳固,使建立一个 以美元为支柱的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2)建立:1944 年 7 月,美、英、法、苏、中等 44 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 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 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内容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 a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35 美元折合 1 盎司黄金(金衡制 1 盎司=31.1035 克),美国随时向各 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确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 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c 固定汇率(钉住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 1%的幅度内波动,否则各国政府 有义务进行干预。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主要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宗 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通过稳定国际汇 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 复兴,后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 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 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 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 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 源 (5)影响: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美国霸权。 2、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①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 义。 ②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标志:1947 年,美、中等 23 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 构。 (5)影响 ①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和对外经济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内容:三个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两个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一个霸主,即美国。 (3)意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 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 展。 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 ①产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 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 ②初步发展: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 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 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④“滞胀”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⑤调整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①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 安全。 ③历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 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 年代以后,缩小 “福利国家”的规模。 ④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助长了部分人的 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①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②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③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 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形成: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 10 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③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5、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②措施 a 经济:农业上,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 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b 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③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 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 ③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 年后,经济发展进入 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 ②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 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③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三、文学艺术 1.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特征 ①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集中表现自我。 ②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③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成就: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 视野。 (2)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 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 (3)成就: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主义音乐 (1)表现:19 世纪末爵士乐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广为流传。 (3)成就①20 世纪 50 年代初,摇滚乐《围着石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②20 世纪 60 年代,摇滚乐在美国火爆,出现《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③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有很大影响。 (4)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了世界 音乐的繁荣。 4、影视艺术的发展 (1)电影艺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2)电视艺术 ①发展:1954 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②普及:20 世纪 70~80 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 (3)影视艺术的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 要影响。 【强化练习】 1.(2019·南宁模拟,35)关于冷战起源,20 世纪 40、50 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 霸权导致冷战;60 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进入 70 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 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 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答案】 D 【解析】 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在材料中存在争议,而不是无法探求,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苏联是否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故 B 项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在冷战之 前,故 C 项错误;材料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 时代不断变革,故 D 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岳建勇在《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一文中认为:“二战后美国外交政 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下列能反映二战后 初期美国为“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D.加强与加拿大合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史实不难得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精心构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故 A 项正确;发动朝鲜战争属于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遏制而非构建资本 主义全球体系,故 B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并没有反对和排斥社会主义的意 味,故 C 项错误;美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史实,并非是战后初期,故 D 项错误。 3.从 1960 年到 1978 年,苏联政府严格控制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 力学、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大大领先同时期的欧洲甚至美国,专利发明转化速度也世界领先。 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B.苏联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C.适应了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 D.欧美各国更加注重民生【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大 大领先”可知涉及军事相关的工业都发展很快,结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史 实得出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 A 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 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 40 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 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联合国的成立 B.朝鲜半岛的分裂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世贸组织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 40 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走向,同 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可以充分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 B 项正确。 5.1982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 个决议,美国只有 24 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 19 个决 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故 A 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没有赶上美国,故 B 项错误;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157 个决议,美国只有 24 次得胜,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 C 项正确;1982 年还是两极格局,故 D 项错误。 6.(2019·济南模拟,35)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 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 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 论揭示了( ) A.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答案】 C 【解析】 “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 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 20 世纪六七 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指的是不结盟运动,故 C 项正确。 7.20 世纪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承认战后欧洲领土与边界现 状,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互不使用武力条约,并与之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关系。这说明( ) A.联邦德国意图实现外交自主 B.东西欧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 C.美国衰落难以对德施加影响 D.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消除 【答案】 A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政治上也力图实现外交自主,据材料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承认战后欧洲领土与边界现状,与苏联和东欧国 家签订互不使用武力条约,并与之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可知联邦德国意图实现外交自主,故 A 项正确。 8.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 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 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这一法案( )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 可知《租借法案》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等,这为二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 础,故 A 项正确。 9.(2019·潍坊高三诊断)美国在 20 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 1944 年在布雷顿 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政策调整( ) 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 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 C.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与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无关,故 A 项错误;美元与黄金的脱钩 是为了保护美国经济而不是保持美国经济优势,故 B 项错误;美元与黄金无论是脱钩还是挂钩, 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 C 项正确;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与通货管理制度无关,故 D 项错误。10.(2019·衡阳一模,34)《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 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 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 ) A.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B.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 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 得出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故 B 项正确。 11.早在 2010 年年底,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董事会通过重大改革 方案。此后五年,在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却成了唯一阻挡 IMF 改革的国家。 美国能阻挡 IMF 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 B.美国综合国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C.美国所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股份最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 【答案】 C 【解析】 美国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和能阻挡 IMF 改革无关,故 A 项错误;美国 的综合国力与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错误;美国之所以能反对改 革,是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股东,故 C 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故 D 项错误。 12. 1956 年初,美国黄金储备为 219 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 115 亿美元黄金(不能动), 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 104 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为 161 亿美元;1956 年底,美国自由 黄金储备下降到 100 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为 165 亿。据此可预测( ) A.美国经济迅速走向衰落 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 C.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经济在全世界始终处于前列,故 A、B 项错误;结合所 学知识,美国自由黄金储备短时间内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说明的是实现 “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的弊端,故 C 项错误;“一固定两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特点,“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必然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 续,故 D 项正确。 13.对下表所示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年增 长率 1913~1938 年 0.7% 1948~1976 年 7.7% A.二战后各国间贸易壁垒被彻底消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D.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关贸总协定,减少了贸易壁垒,但二战后出现了两极 格局,各国间贸易壁垒被彻底消除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 系,主要是协调、稳定国际汇率,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不符,故 B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于 199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关贸总协定的世界经 济体系,减少了贸易壁垒,推动世界贸易发展,故 D 项正确。 14.1971 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 100 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 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 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 B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 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 “1971 年”相符,故 B 项正确。 15.下表内容呈现的是 1977 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 铁路运 航空运业 输 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 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答案】 D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从表格中可 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 C 项错误;表格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国有经济也有私有经济,故 D 项正确。 16.下图是一幅《欧盟福利》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福利国家使欧盟每况愈下 C.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 D.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答案】 D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欧洲早在 1945 到 1975 年就进入了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接着 出现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说明欧盟福利国家在不断走下坡路,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故 D 项正确。 17.(2019·衡阳高三联考,21)有人称,在二战后赫鲁晓夫“已经是政治局农业方面的专家…… 在农耕方面,就知识储备和对业务的熟悉而言,他几乎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农业家”。此言论 说明赫鲁晓夫( ) A.对农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B.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 C.被寄望于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 D.农业改革方案获得基本认同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涉及对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知识的评价,但并没有涉及其实际效果,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的结 论,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农业家”看出此言论对赫鲁晓夫在 农业方面的才能给予高度评价,表明言论持有者希望赫鲁晓夫能够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故 C 项正确;此言论仅仅说明赫鲁晓夫得到一些人的肯定并不能说明改革方案被基本认同,故 D 项错误。 18.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1953 年 苏联部长会议由 68 个部级单位削减为 34 个 1956 年 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 60 个 1957 年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 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4 年 中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 7 个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答案】 A 【解析】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与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体制的一面不符,故 B 项 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故 C 项错误;同理,材 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9.1990 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 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 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答案】 A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 1990 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但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 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 A 项正确。 20.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 1990 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 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 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答案】 C 【解析】 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不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故 A 项错误;苏联改革没 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苏联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 1990 年被授 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反应是敌对的、冷淡的,表明其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导向,故 C 项正确;历 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俄罗斯对教科书的审查表明重视意识形态的导 向不符,故 D 项错误。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0文化传承与创新(附解析)

2010-2019十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0文化传承与创新(附解析),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