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练习(附解析),列宁与十月革命,莲山课件.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2019•湘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其依据是(  )
 A.世界各国均被卷入战争
 B.交战双方未能决出胜负
 C.交战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
 D.最终战胜国未能获取利益
 【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与国家33个,15亿人口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阵亡人数840万,受伤人数2100万,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没有胜利的战争。C符合题意。故选:C。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对抗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
 C.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D.巴尔干成为“火药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法国的工业产量高于美、德;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但是美德所占殖民地比英法少,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终于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导致一战爆发,故C符合题意;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对抗、巴尔干成为“火药桶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故AD不合题意;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与一战无关,故B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2019•北京)如图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剥削    D.巴黎和公上的勾心斗角
  
 【答案】A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一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这是矛盾尖锐。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A。
 4.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④其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1918年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一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一战的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而不是亚洲,②说法错误,故排除含②的AD;C总结正确项不全,故选B。
 5.(2019•雅安)战争中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下列武器最早出现在(  )
 化学武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
 A.拿破仑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伊拉克战争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化学武器(毒气)、坦克、飞机、潜艇等新式武器都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故选:B。
 6.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交战国有三十一个,包括十五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二十亿人口的四分之三.交战双方动员七千万人,入伍士兵占有劳动能力男子总数的30%.”这段材料可以佐证1914﹣﹣1918年的战争(  )
 A.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C.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
 D.给协约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交战国有三十一个”“十五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二十亿人口的四分之三”“1914﹣﹣1918年的战争”,可以判断与一战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材料中的数据显示一战规模空前,参与国家和人数多;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7.1916年某位战地记者这样报道:“整个森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是残骸,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都是如此。”经过这次战役,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该战役是(     )
 A.葛底斯堡战役
 B.萨拉托加大捷
 C.凡尔登战役
 D.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16年”“到处是残骸,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都是如此”“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凡尔登战役。1916年初,德国进攻凡尔赛,法军顽强抵抗,坚持战斗,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到秋季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凡尔登战役共造成交战双方伤亡70多万人,尸体遍野,被称为“凡尔登绞机”。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故正确答案为C。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的著名战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ABD均与题干战役时间不符,故选C。
 8.某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这一事件是(    )
 A.珍珠港事件
 B.萨拉热窝事件
 C.九一八事变
 D.来克星顿枪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在前往市政府的途中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发动了准备已久的战争,B符合题意;珍珠港事件是日本突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A不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C不符合题意;来克星顿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9.(2019•兴安盟)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法西斯同盟    D.北约
 【答案】B
 【解析】一战前,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意奥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反映的是一战前形成的德意奥三国同盟。故选:B。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纹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是(    )
 A.索姆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马恩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说的是凡尔登战役。1916年在西线爆发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进攻被遏止,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为了减轻凡尔登战役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于1916年6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所以A不正确;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法军在此战中阻止了德军攻势,双方陷入了长期对峙的堑壕战,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故选择B。
 11.下列事件中,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有(   )
 ①三国同盟形成
 ②三国协约形成
 ③索姆河战役
 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阵亡共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①②④符合题意,索姆河战役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故含有③的选项ABD可以排除。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是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故选C。
 12.(2019•天水)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英国“光荣革命”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并导致这些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势必危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即得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ABC三项表述正确。故选:D。
 1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C.凡尔登战役具有转折性意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是对历史现象的表述,没有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故选B。
 14.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争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
 A.拿破仑执政
 B.一战的爆发
 C.希特勒上台
 D.二战的爆发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16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执政是在1799——1814年,A项不符合题意;一战爆发是1914——1918年,B项符合题意;希特勒上台是在1933年,C项不符合题意;二战爆发是在1939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1916年某位战地记者这样报道:“整个森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是残骸,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都是如此。”经过这次战役,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该战役是(   )
 A.葛底斯堡战役
 B.萨拉托加大捷
 C.凡尔登战役
 D.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16年”“到处是残骸,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几个月都是如此”“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凡尔登战役。1916年初,德国进攻凡尔赛,法军顽强抵抗,坚持战斗,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到秋季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凡尔登战役共造成交战双方伤亡70多万人,尸体遍野,被称为“凡尔登绞机”。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故正确答案为C。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的著名战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ABD均与题干战役时间不符,故选C。
 16.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在20世纪初,欧洲国家却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建立了两大军事集团,随时准备发动一场掠夺性的、破坏和平的战争。选出一个与另外三个是不同集团的国家(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导致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练习(附解析),凡尔赛条约,莲山课件.
故选择D。
 17.一战前,欧洲两大对抗军事集团形成的后果是(   )
 A.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战争如箭在弦
 B.互相制衡,有利于避免战争的发生
 C.缓解欧洲各国矛盾
 D.有利于欧洲的稳定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前,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意奥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战争如箭在弦,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A符合题意。互相制衡,有利于避免战争的发生;缓解欧洲各国矛盾,有利于欧洲的稳定,这三项表述均不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2019•株洲)
 持续时间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4年多    15亿    3000多万    3300多亿美元
 上表有关一战的统计数据说明,一战(  )
 A.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C.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战持续的时间、卷入人口、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可知,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AB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C。
 19.(2019•潍坊)一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这表明德国参加一战是为了(  )
 A.扼杀巴黎公社    B.争夺世界霸权
 C.解放黑人奴隶    D.推动欧洲联合
 【答案】B
 【解析】一战前,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德意奥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一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这表明德国参加一战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故选:B。
 20.(2019•重庆)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如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2019•淄博)大国关系对国际局势有着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他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55年前,戴高乐总统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全面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
 2019年3月24日,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编写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原著。这本书目前仅存两本,一本赠送给习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习近平说: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中新网《习近平法国之行的N个“特殊”》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解决的?
 (2)中法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从材料二看,有哪些表现?
 (3)从材料三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根据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有哪些不利条件?
 答案:
 (1)法德。法德矛盾长期存在,尤其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地赔款,一战及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二战中法国被德国所灭;为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1951年,根据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计划,联合欧洲其他四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与之后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1993年,改为欧盟。
 (2)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全面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编写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原著。
 (3)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
 (4)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等;不利条件:国际关系复杂,历史问题等。
 【解析】(1)据材料“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他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法德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法德矛盾长期存在,尤其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地赔款,一战及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二战中法国被德国所灭;为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1951年,根据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计划,联合欧洲其他四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与之后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1993年,改为欧盟。
 (2)据材料“55年前,戴高乐总统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全面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2019年3月24日,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编写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原著。这本书目前仅存两本,一本赠送给习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习近平说: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材料二中的表现如,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全面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编写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原著。法国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尤其是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方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发展,拉近了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促进了中法在诸多领域开展创新性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3)据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三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根据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条件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等;不利条件如国际关系复杂,历史问题等。
 22.材料分析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溯源)
 (1)请你帮助小海同学完成“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
 时间    
 地点    萨拉热窝街头
 人物    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塞尔维亚青年
 影响    
 材料一  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揭穿谎言)
 材料二  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答案】(1)1914年;成为一战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3)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一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凡尔登战役。(举例恰当即可)
 【解析】(1)根据“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当1914年6月28日,检阅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根据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所以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一战历时四年多,死伤人数达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因此“战争会迅速结束”、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是荒谬的。
 23.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发革命。回望历史,可见一次次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材料三  1913年英、法、美、德实力对比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    3    4    2    1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2    4    5 
 (1)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的表格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的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内容最终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蒸汽时代     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
 (3)第一次世界大战  瓜分殖民地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可知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工业强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信息“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和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的变化是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技术方面走在其它国家的前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两国。
 (3)依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和材料三“1913年英、法、美、德实力对比表”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解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莲山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