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练习(附解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莲山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这段话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和“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反映了1928年开始实行的苏联五年计划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选A。

2. 下图中某条拆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拆线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贡献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1928——1936年苏联经济持续增长。故此题选D。

3.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世界第5位    世界第5位    世界第2位

A. 农奴制的废除                                                      

B.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在1928﹣1937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B。

4.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既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探索是(  )

①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实行新经济政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①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是苏俄武装革命的道路,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②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进行的实行市场经济的政策,通过一定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列宁死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经济模式,排除①④,本题选A。

5.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实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A项符合题意;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说法不正确,实行“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后。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这一“独特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D.苏联成立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西方经济“一团槽”,这时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受到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是在按部就班地实施五年计划发展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西方经济还没有出现“一团槽”,故A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苏联成立于1922年,那时西方经济还没有出现“一团槽”,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7.“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实行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农民没有生产主动性,反映了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符合题意;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与题干无关,故A不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的正式形成。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9.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战争的破坏

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做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正是反映的苏联农业生产发展的这一状况。国内战争的破坏是苏俄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故A项与题意不符;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进攻是在1941年,故B项与题意不符;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1921年到1925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列宁认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采取从经济上满足农民要求的办法,采取尽量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1921年,列宁推行(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B项符合题意;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种植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时期进行的改革措施。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这是因为当时苏联(    )

A.农业产量居世界首位                      

B.居民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

C.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D.农、轻、重各业齐头并进,成就巨大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ABD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2.假如你于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能看到的现象有(  )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里有出版发行的新宪法 

④攻占冬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也是斯大林在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因此,如果是1936年,我们在苏联可以看到的是①③,选项C符合题意;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是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政策;④攻占冬宫,是1917年十月革命。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13.苏俄(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11月6日晚,次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然而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过三年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战争过程中,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然而,战后的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14.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练习(附解析),罗斯福新政,莲山课件.

故选D。

15.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6.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即苏联模式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俄国农奴制废除是在186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是在1920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涨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概括了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意义

B.概括了苏联“一五”计划的意义

C.总结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总结了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涨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概括了苏联“一五”计划的意义。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年-1932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故正确答案为B。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33年-1937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是1921年;斯大林模式形成是1936年。ACD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28年”不符,故选B。

18.某班举行辩论会, 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反方:它使该国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反方:它使该国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起了积极的作用,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所以辩论会的主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19.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实行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实行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所学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成绩是显著的,但存在严重的弊端,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B符合题意;1918年——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为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A不符合题意;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得到回复,C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模式是对一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类型的理论概括,不是苏联特有的,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在  (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利用商品、市场等手段建设社会主义

D.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C项符合题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无限制发展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诞生170周年,虽然时空条件变了,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道曲折,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正在积蓄新的力量,赢得了新的发展时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理论形成)

材料一:下图为19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的斗争历程的图示线索。

 

(1)请说出图示中“工业革命一工人运动”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革命理论指的是什么?

(成功实践)

材料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

——摘编白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保卫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做了哪些探索。

(传播中国)

材料三  :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1)。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的思想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联系?

材料四: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党中央领导,以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在此渡过于都河(图2),开始了……

(4)材料四中的东门渡口位于哪一个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坚持发展)

材料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民网社论

(5)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案】(1)联系: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为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斗争,从而爆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理论:马克思主义。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5)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加以解决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为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斗争,从而爆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

(2)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列宁为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根据材料三中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可以看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处于首位,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根据材料四中“江西于都县”,结合所学可知,东门渡口位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5)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加以解决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跟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一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办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什么?

(2)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有何作用?

(3)“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1921年;作用: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练习(附解析)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练习(附解析),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