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全册课堂作业新设计(2020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课堂作业新设7计(2020新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1.能作为判断老鹰是否运动的依据是()。A.看一幅图B.两幅图对比2.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A.方向B.距离C.方向和距离3.在教室里,小明在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分数乘、除法——意义与计算说说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整数——表示几个几分之几的和是多少。(或几分之几的几倍是多少。)整数分数×分数——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说说下面除法算式的意义:分数除法的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2.能正确区分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教学要求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 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2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重点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自主探究1.画一画,揭示概念。(1)出示长方体积木。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4)揭示概念。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有4 条边。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如:长方形对边相等……(3)重点区分圆和球。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记忆想象。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老师巡视指导。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5.练习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1)老师说要求。(2)学生动手圈。(3)集体交流。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拓展提高1.连一连。2.○ ○ ▭ △ ▯ ○ △ ▱ ▱□ ▭ △ ▽ ○ △ ▭(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3)△比□多(   )个,○比△少(   )个。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三角形有3条边。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教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 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教学准备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 老师出示上图。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2.按序号分别说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名称。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自主探究1.教学例2。(1)用图形摆一摆。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集体汇报时, 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教学例3。(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课堂检测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2.练习一的第5题。拓展提高1.长方形有()条边,()条长边,()条短边。正方形有()条边,各边都()。2.让学生自己利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分析单元内容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4.综合应用。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 教学要求以内的退位减法。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 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 十几减93课时2 十几减8、7、64课时3 十几减5、4、3、22课时4 综合应用4课时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1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9+2=     9+4=      9+8=     9+7=自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多少个。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 主探究(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5-9=。(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巡视。(4)汇报。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③用“破十法”算。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刚才我们是先从10个圆片中去掉9个,还剩1个,板书:10-9=1,再把1个圆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是6个,板书:1+5=6。老师追问:为什么把1和5相加呢?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 课堂检测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算完后,集体订正。3.“做一做”第3题。拓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显示字谜图。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的好朋友来回答?有16个同学要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            ? 来猜字谜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板书设计十几减9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想加算减”“连续减”“破十法”等,其中“破十法”比较简便。教学反思1.本节课计算十几减9有“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算法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2.这节课的重点是“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探索,从导入出示9加几等算式入手,力图突破这个难点,但是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是利用“破十法”,我想可能是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不熟练,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方法的方便。3.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验、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操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只是执行,而缺乏思维的参与。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更有效是今后值得思索和改进的地方。第2课时十几减9教学内容十几减9练习课及练习二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法”。2.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新课。“凑10游戏”:同桌之间做游戏,如甲先说:“我出9。”乙快速做出反应:“我出1,9和1凑成10。”自主探究1.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空。如13-9= ,我是这样想的:把13分成3和10,10-9=1,1再加3等于4,所以13-9=4。即10-9=1,1+3=4。2.填空。(练习“想加算减法”) (  )+9=12    4+(  )=13    15-9=(  ) 3+(  )=129+(  )=13(  )+9=15 12-9=(  )(  )-9=46+(  )=153.小白兔有15个萝卜,如右图,送给小黑兔9个,还剩下几个萝卜?学生读题列出算式(15-9= ),说明列式的依据。(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拿走这9个萝卜。学生甲:从装有10个萝卜的筐里直接拿走9个,这时筐里还剩下1个,把这1个萝卜和筐外面的5个合起来,就是剩下的6 个萝卜。学生乙:先把筐外面的5个拿走,还差4个,再从筐里拿走4个,就剩下6个了。(连减法:15-5-4=6)课堂检测1.练习二的第1题。2.练习二的第2题。3.练习二的第3题。老师可以用活动的数字卡片做成课件。动态、有规律地出示这10道题,也可以按题中的顺序出示。在学生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减9的差和被减数有什么关系?(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拓展提高小明今年9岁,哥哥今年16岁,10年后小明比哥哥小几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节课例题讲解并没有占用很长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都比较广泛,很多已经在课前就能熟练进行计算,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个梳理的过程,把学生的各种算法综合比较,找到最方便、快捷、容易理解的计算方法。2.“练”达到了练得生动、练得扎实的目的,展示了算法的多样化,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3.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视错误为优质教学资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充分暴露学生思维错误点,引领全班学生“卷进来”,共同探寻错误根源,商讨纠错的策略。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是一种呵护与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卡介苗”。第3课时十几减8教材第13页的例2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破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捆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口算。11-9=   8+7=   5+6=   14-9=8+5=7+4=16-9=7+7=自主探究1.教学例2。(1)出示例2。课件动态显示(或挂图)例2。老师提问:小熊猫一共有几个风车,学生回答:12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这时课件显示文字: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2)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①依靠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④想加算减,算出答案。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12-8=4,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⑤借助12-9的方法,算出答案。12-9=3,12-8=4(少减去1个,就得4)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老师重点对“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多说一说,多摆一摆。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要把2和2相加?(3)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算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既让学生理解了“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了“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这3组题)4.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继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1.比一比,赛一赛。16-8=   11-9=   19-10=   15-9=   12-8=   13-8=18-9=15-8=13-8=14-8=17-8=15-9=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