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苏太史文集》序(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燕子来时(2021·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时何君华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
文言文阅读——《苏太史文集》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太史文集》序(明)方孝孺天下之事,出于智巧之所及者,皆其浅者也。寂然无为,沛然无穷,发于智之所不及知,成于巧之所不能为,非几乎神者,其孰能与于斯乎?故工可学而致也,神非学所能
简介:文言文阅读-《论慎言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指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答案及解析]10.D11.A12.D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错误。贞观应是年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判断句,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枢机”,事物的关键;“容易”,草率随便。(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佞人”,奸邪小人;“是”,代词,这。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魏征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征,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简介:文言文阅读-《论慎言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指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答案及解析]10.D11.A12.D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错误。贞观应是年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判断句,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枢机”,事物的关键;“容易”,草率随便。(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佞人”,奸邪小人;“是”,代词,这。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魏征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征,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简介:文言文阅读-《论慎言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指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答案及解析]10.D11.A12.D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错误。贞观应是年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判断句,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枢机”,事物的关键;“容易”,草率随便。(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佞人”,奸邪小人;“是”,代词,这。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魏征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征,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简介:文言文阅读-《论慎言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节选自《贞观政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指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答案及解析]10.D11.A12.D1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2)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错误。贞观应是年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恐怕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判断句,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枢机”,事物的关键;“容易”,草率随便。(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佞人”,奸邪小人;“是”,代词,这。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魏征上疏说: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这就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如果让小人得志,这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征,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太宗亲笔写诏书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们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